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良知和理性

(2022-04-19 11:22:11)
标签:

转载

原文地址:良知和理性作者:一心一境
致良知,是王阳明心学核心之一,我简单的理解就是跟随自己的心。“良知”的源泉在孟子,孟子谈“良知”只是把他当成人与生俱来的一种道德力,也就是“仁”的一部分。而王阳明把“良知”抬高到无以伦比的地位,他认为良知是的心的本体,简单而言就是,他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支柱,自然也是人之为人的唯一尺度。
”乾坤由我在,安用他求为?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可见王阳明对良知的推崇无以复加。
良知,是人与生俱来的道德与智慧的直觉力,或者是直觉的道德力和智慧力。只要让你的直觉、本能、第一感付诸实践就是致良知。一句话,致良知那就是跟着感觉走.
按王阳明对良知的说法:
1、人人都有良知,与生俱来,只是有人良知被蒙蔽了,正如乌云遮住太阳,乌云消散后,太阳自然放出光芒。
2、既然良知人人有,但也有大小之分,也就是每个人的良知决定你外在才能的大小。所以,每个人按良知的大小来确定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也就是你多大能力做多大的事。用王阳明的话”心所安处,就是良知“,巴菲特的话”在能力圈内做事“,其实就是一个意思。
针对第2点,是不是和我们目前的主流价值观冲突?我们现在讲的是要不断”突破“,不要受限于现状。我觉得所谓的突破也是有天花板的,人的潜力无限大是指不同个体的潜力,而不是统一意义上标准化的潜力,就如一个同心圆,第一个人人可以在圆点到3圈内突破发挥,第二个人可以在圆点到第5圈,而有的人则可以更远。。。而你能说第一个人可以突破到10圈吗?人生而不同,你不得不承认。
王阳明讲的良知大小更多的是社会分工的不同,我们每个人各就其位,每个人在社会上的价值都是宝贵的,这就是他的普世价值观。

回归到理性,理性一般指人们形成概念、进行判断、分析、综合、比较、进行推理、计算等方面的能力。
我看到致良知的时候,就立即想到理性这个概念,好像哪个都对,又好像互相矛盾,一个是直觉,一个是推理。怎么来看“良知和理性”。

先说王阳明的出身和人生经历,父亲是状元,王氏家族世代显赫,从小读遍圣贤书,他自己后来的阅历也是非常人能及,每个人的所思所想都和成长环境息息相关,王阳明的致良知也具有个人色彩。他的致良知就是理性的,他的根基滋养是充分的,他个人的品性和能力是完善的。其他人呢,个体缺陷则是漏洞百出,被私欲蒙蔽浑然不知,自然致良知前要判断,推理一番。
王阳明的弟子钱德洪和王汝中曾经对他的四句教进行过一场激烈的辩论,王汝中对四句教提出质疑,认为四句话前后矛盾:第一句,无善无恶心之体,既然心的本体是无善无恶的,由心发出的意也是无善无恶的,。意既然无善无恶,意所在的事也必是无善无恶,那良知还要做什么评判?所以后三句话是废话。王阳明的回答是,资质高的人,让他直接在本源上体悟,也就是他只需要知道第一句和第三句:无善无恶心之体,知善知恶是良知,他就明白了。因为他的心体光明,始终在行良知,日用而不知罢了。对于资质差的人,那四句教都要知道,这就是完整致良知的过程,因为良知被蒙蔽,所以要格物,也就是要分析判断。
《天道》里的芮小丹就是对致良知的完美诠释,那就是本性使然;而丁元英呢,求师问道,洽洽做不到浑然天成。
王阳明的良知是包含理性的,良知是更高维度,理性已经化为无形融合于良知中。
致良知难在哪里?理论上只需要第一句和第三句的凤毛麟角,大部分人是需要四句教的。可现实中,洽洽相反,大部分人都不能按四句教来执行。
王阳明心学的产生会不会受限于客观环境和社会发展进程?我觉得有。举个例子,投资需不要理性分析,比如刚入股市的小白,致良知可能就是错的,而对于资深老手呢,可能就可以轻松致良知了,但是也要用动态发展的眼光及时判断调整。
初读王阳明,我的理解全凭主观,越琢磨越复杂,读任何书都要有批判的心态去领悟。
致良知,简单的说,对于普通人,人生苦短,认准的事坚持做就是了,太阳偶尔被乌云遮住又如何,无妨,但求无大过吧,这也是非常个性化具有现实意义致良知的一种。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