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茧居族我们在行动
标签:
家庭教育育儿健康茧居族啃老族 |
分类: 人本教育 |
----帮助茧居族走出家门,走上社会
张强是一位高一学生,在他十几年的成长中并没有什么让父母老师担心的事,是大家跟中的“好学生”。但是中考却并没有考到应有的成绩,无缘重点高中,进了一所非常不愿意的二流学校。但是高一开学不久,他就经常请假,说身体不舒适,心情也总闷闷不乐,去医院全面体检也没有什么大问题,就是有些抑郁情绪。过了一段时间,张强每天要父母接送才愿意上学。最近一个月,都不去学校了,每天待在家里,时常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和父母交流,有时大发脾气,有时上上电脑,与外界已经没有任何联系。家长打骂、吼叫、流泪、道歉都没用了,心完全碎了……
其实,像张强这样的孩子还很多很多,有的中学没读完,有的大学毕业了,有的在社会上混了一两年,再也足不出户了,这是一大群人,生理上毫无异常,心理上也不是特别严重的抑郁或精神问题,他们却把自己关在狭小的房间、不出社会、不上学、不上班,自我封闭地活着,除了吃喝拉撒,逃避一切活动,像冬眠蛰伏起来了一样,这群人被心理学界称为“茧居族”。
“茧居族”三个字来源于日本,NHK纪录片《无缘社会—无缘死的冲击》记录了一群被社会遗忘的茧居人,日本全国“茧居族”超过100万人。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曾发布2016年世界各国的雇用情况报告书,其中不上学、不就业、不进修,终日无所事事的年轻族群,年龄在15-35岁不等,中国比率是11.2%,排行11位,以此估算中国15至29岁的啃老人群在3000万左右。
“茧居族”的家人无法理解他们的行为,父母既担忧又自责;当事人也懊恼自己,无法克服对人际互动的恐惧,深受茧居状态之苦。由于茧居不是疾病,医院不收留,即使住院,药物对其没有效果,而“茧居族”也没有改变的机和愿望,于是现实中出现了茧居族家庭的父母“求助无门”:医院不收,心理科医生无奈,社会心理从业人员也感到力不从心,学校、社会机构都无能为力的现象,这一群体成了青少年心理服务中的“疑难杂症”,家里一旦有了这样的孩子,这个家庭就掉进了深渊,甚至感觉被社会遗弃。
心理服务行业的人对这个群体接触得最多,拯救一个个案要二三年时间,耗费大量心血,还不一定成功,这个群体需要系统的支持,不是一个心理咨询师所能为的。为此,中国首批心理咨询师,2009年央视心理访谈特邀嘉宾,从事青少年心理服务18年的秦广林老师,本着巨大的社会责任心,向有志的心理同行发起呼吁,成立抢救中国茧居族专家团队,共同帮助困境中青少年和困难中的家庭,此发心得到很好的响应。
2022年9月25日,六名资深心理咨询师齐聚合肥,共同商讨如何系统帮助茧居族从茧里走出,回归社会。秦广林老师把自己十几年的经验形成的一套有效的体系向大家介绍,从十二方面帮助茧居族和家庭的系统改变,从而让茧居者真正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走向新生。

黄怀宁、马春燕、张丽敏、王娟、邹家乐五位心理咨询师对此非常赞赏,也都分别分享了自己成功个案的经验。
知名人本心理学家,《一生的保证》和《父母持证上岗倡议书》的作者中央国际广播电台心理嘉宾黄怀宁分享说,茧居族都是在成长过程中,人性遭到了打击,这种打击可能是长期隐蔽的存在于家庭或学校中,最后导致人格的萎缩,为了避免再受伤害,而选择退回到本我状态,动物式的生存着。黄怀宁从20年人本心理学的研究和实践,研发出“一二三五八成长模式”,让孩子和家长清晰地看到过去的问题和未来的成长方向。
大家一致认为,对茧居族需要进行综合的心理与社会整合疗法,对这套疗法的专业化、程序化、工具化,体系化进行了讨论,对传统心理咨询“不求不帮”的保守观念进行更正,对这种个案需要主动帮扶,并从个案心理、家庭治疗、基地建设、社会支持等多方面设定了系统程序,成立了以秦广林为首的专家团队,确立了接下来的行动步骤。
团队表示,愿以爱心和专业,给中国茧居族带来希望。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