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要被所谓的“虎妈”和“狼爸”所迷惑

(2011-11-23 17:18:31)
标签:

家庭教育

人本

虎妈

狼爸

教育

分类: 人本教育

家庭没有规则是大忌

不要被所谓的“虎妈”和“狼爸”所迷惑

        /黄怀宁

郞爸打出一个钢琴大师一直让人羡慕,前一段时间华人虎妈将孩子战到哈佛,现在又出了一个“三天一顿打,孩子进北大”的“狼爸”,成为新的父母标杆!

这位“狼爸”自从被媒体报道后,就成了教育神人,有那么多家长利用寒暑假期间,把孩子送到“爸”那儿去挨打,说明有多少家长痴迷他,我不知道这种痴迷是真正对一种教育理论和方法的深刻理解?还是恐惧自己家庭教育即将面临失败的病急乱投医?还是反应了家长对当今教育的一种普遍性焦虑而寻求他径?还是被北大这一炫目招牌照昏了头脑?

教育是非常讲个性化的,教育没有标准,它只能是普遍规律之下的因材实教,孔子两千年前就提出因材施教,到直到今天也没办法实现。那么上述几个经典个案是否也符合了某个教育规律呢?我的回答是肯定的,那就是强调了约束的重要性: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家庭没有规则是大忌!

但是家长千万可别错误理解成:只要有了强硬的规矩我的孩子就一定成才,或者是,我的孩子没有进名校就是因为没有规矩!成才的要求、条件很多很多,但最根本的一条是孩子的内在心理结构上得是那个材,抛开这个内因,你愿意把郎朗的爸爸请回家把你的孩子也打出一个钢琴大师出来?你愿意把虎妈请回家让她把你的孩子变成哈佛高材?你愿意把狼爸请回家把你的孩子打进北大?即使你付得起10倍以上的工资,虎妈狼爸可有这能力?既然没有人这么做,说明世人还是知道:这事尝试不得!

教育专家和无数的事实都告诉人们:打骂有百害而无一利。那怎么“萧狼”的孩子为什么越打越“成才”呢?再说我们国家不也是有“棍棒教育”“不打不成才”的传统吗?这里面有一个事实没人掂量它的重要性:狼爸有四个孩子!这可是完全不同的人口生态环境啊!刚进我的父母培训班时,总有人异议,我们的父母祖祖辈辈都没上过父母班,不也把孩子养得很好吗?我说,是的,你的爷爷奶奶养一群鸡养得好,我相信,但就给他一只鸡,他也不一定养得好了!将对待个人的方法用于群体不一定行,在群体中应用很好的办法用于个人也不一定行,因为这里面隐藏一个重要的心理学原理:社会折扣效应。

生活中经常发生这种的现象:你看到路边摔倒一个人,只有你一个人路过,你想都没想就把他扶起,甚至送到医院,可是当有七八个人在场时,结果却没有一个人去扶他,这是为什么呢?媒体就经常曝光这类“丧尽天良”“道德沦丧”事件,到底是为什么?美国心理学家在高速公路上实验同样情景,在车辆稠密的路段上,受“伤”的人一直没人理,而在半天都没一辆车经过的偏僻路段上“伤员”都被人救起。原来在群体情境中,责任被分担了,人的责任心、道德感都被稀释了,而且群体中身份被隐藏了,个人意识也弱化了,“良心打折”是普遍现象,现在称作社会折扣效应。

“又不是我一个人!”这种去个性化去掉了很多东西,很多心理感受、心理负担都没了。过去我们的父母在打我们时,可能是几个人同时打,或者今天打这个,明天打了那个,父母一转背,小的们就开始起哄了,“你打的重”“屁哟,他打的还重呢”结果只有皮肉之痛,没有心灵之伤!

今天是独生子女时代,任何情境所产生的心理感受都没有人帮他分担,一点折扣都打不了,孩子只能以自己一个人的人格去全额承受,在这种情况下,父母还把棍棒教育作为良方,那就试试:可能骨骼没打断,人格早就打断了!现在的孩子多累啊,那么多眼睛盯着,有几个是自在的,到哪里能享受去个性化,这种压抑一旦有机会碰上,就可能会极速演变成群体骚乱事件!

狼爸的孩子绝不是他暴力的成果,群体间的相互学习可能影响更大,“虎妈”“狼爸”的称呼只不过是媒体的“噱头”和父母们的自身炫耀而已,至于他们为什么能够“成功”,他们自己未必真正清楚。在焦虑、失望、茫然、浮躁、功利的教育面前,父母要有自己的智慧,教育不是藤条与凉水的组合,也不要把社会焦虑通过你变本加厉地传递给孩子,更不要实施“拼爹、拼钱、拼命”三拼式家庭教育!天下父母们,当你们感觉骑“虎”难下时,相信自己的良心就对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