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尔加实验:人本主义还是行为主义?
黄怀宁
波尔加三姐妹的巨大成功也标志着拉斯洛作为父亲的巨大成功,没有比这意义更巨大的了,因为有无数人奔向拉斯洛向他请教学习如何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实施“波尔加”实验。那么拉斯洛有没有本事把孩子培养成任何人呢?在现实中他胆没有再次创造神奇呢?更直接的说,“波尔加实验”到底是行为主义的还是人本主义的?
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生在俄罗斯的克拉拉只是对国际象棋略懂一二,拉斯洛也比她强不了多少。他们的大女儿苏珊3岁时无意在抽屉中发现一副漂亮的木头雕刻的国际象棋,拉斯洛夫妇很快发现,苏珊对棋很有悟性,于是就带她参加各种比赛。奇迹就这样发生了,4岁大的苏珊竟获得了匈牙利11岁以下组男子冠军,7岁成为女子象棋大师,10岁打入全国女子成人组决赛。
苏珊3岁接触象棋,4岁成为11岁以下组冠军,显然不是培训的结果,实际上到苏珊10岁时她的巨大成功才给了拉斯洛灵感和信心,并真正开始他的实验:让孩子下面的两个孩子也选择国际象棋!
拉斯洛夫妇是国际婚姻,子女所获遗传基因丰富,潜质好是无疑的,她们的才能就表现在超强的逻辑思维上,通过拉斯洛科学有效的训练超常发掘了子女的潜能,这就是奇迹的真相。人本来就可以根据自身独特的潜能找到自己的敏感信息,并最大程度的发挥潜能以成就自己,这就是人本主义,大波尔加就是自己找到让自己敏感、痴迷的象棋的,是因材造人,并不是拉斯洛凭行为主义的想象通过强化训练就自然而然的把孩子变成父母想成为的人,这个实验恰恰说明了人本主义的成功,即只要你按照人本身的潜能去培养人才你就可能获得成功。所以拉斯洛后来再也没有培养出一个天才来!
但拉斯洛的训练仍然极有价值,因为他的方法是科学的,他不是单纯让孩子在游戏中率情任性寻开心,满足孩子们寻求快感的本能,而是要让孩子在玩中学习,在玩中培养高品位的情趣,锻炼能力。借用拉斯洛形象的讲法,就是要“让孩子严肃地玩”,说到底就是系统地玩,深入地玩,超大强度却从没有让孩子厌倦!
看看她们平常在家时一天的安排:“我们早上6点钟起床,7点钟去俱乐部打乒乓球,我们通常会打两到三个钟头的球。然后回家练棋,有时也见见客人和新闻记者,还要读书、听听音乐。正常情况下,我们一天下棋5~6个小时。我们读棋谱、下快棋,也看别人的对局、研究残局。”
拉斯洛夫妇很强调对孩子的规范,什么事可以做,做到什么程度,什么事不能做,都有明确的规定。他们在家里管得很严,晚上10点钟就要睡觉。平常除了报道棋赛的新闻以及匈牙利国家电视台播放的国际象棋讲座,或是与女儿文化学习有关的科教节目外,其他时间是不让女儿看电视的。只有在出国参加棋赛时,才让她们看外国电影,让她们从片子中多听些英语。
拉斯洛夫妇引导女儿不断扩充她们的好奇心,让女儿每天都有新的目标,而且不局限在下棋方面。比如,他们不断鼓励女儿学外语、做数学习题,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苏珊小时候就要负责喂养家中的6只兔子、20只鸽子和1只小狗。每逢出国,父母总要抽空带女儿去参观博物馆,了解历史,了解人文知识。在父母的鼓励下,朱迪还成了一个像模像样的“摄影家”。克拉拉亲自教苏珊德语,而受到鼓励的苏珊,又无师自通地学会了英语、世界语、西班牙语。有段时间,苏珊在保加利亚下棋待了几个月,居然又学会了保加利亚语。更为有趣的是,尽管妈妈就是俄罗斯人,但三个女儿的俄语却是在幼儿园学的。父母把她们先后送去前苏联驻匈牙利大使馆开办的幼儿园,仅仅半年时间,她们就讲得一口流利的俄语了。
拉斯洛是学心理学的,他怎么会随便造人呢!他一样:让孩子自己找到属于自己的敏感东西,然后你再以科学的爱心和无比的耐心帮孩子用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