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拜二午睡时刻》教案
(2011-04-08 21:03:33)
标签:
教育教案教学 |
分类: 外国小说 |
《礼拜二午睡时刻》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礼拜二午睡时刻》小说的主要内容和作家想要表现的主题。
2、品味小说的细节描写,感受母爱的真挚、伟大,宽容的可贵。
3、学习情感的处理方法:节制胜于放纵
教学过程
一、
对《礼拜二午睡时刻》的评价
《礼拜二午睡时刻》是我认为最好的小说。——马尔克斯
“为什么神父都会在这个女人面前不安?为什么枯萎的鲜花会令我们战栗?马尔克斯留下的疑问十分清晰,疑问后面的答案也是同样的清晰,让我们觉得自己已经感受到了,同时又觉得自己的感受还远远不够。”
《百年孤独》体现了作家异想天开、汪洋恣肆的放浪笔调,而这部短篇小说,则是“显示了一个优秀作家内敛的功夫”。
二、概括故事梗概:
明确:叙述一位母亲带着年幼的女儿坐火车去拜祭误当“小偷”而被打死的儿子的故事。在一个礼拜一的凌晨三点,那是个细雨淅沥的清晨,寡妇雷薇卡太太听见有人在外边撬门,慌乱中,她拿出了一支老式手枪,黑暗中她举起了手枪,猛扣扳机,一个小偷倒下了。
三、文本解读
明确:坚强、(“镇定自若的神情”、与神父交谈作者用了“不动声色”)固执(执意要求立刻见到神父)、自尊(不许哭)”。
3、母亲外表的平静,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内心的平静?
①她一直是直挺挺地背靠着椅子,两手按着膝盖上的一个皮包,她脸上露出那种安贫若素的人惯有的镇定安详的神情。
明确:用坚强克制悲伤。
②“拖鞋穿上!”
“梳梳头!”
“你要有什么事,现在赶快做好!往后渴死了,你也别喝水。尤其不许哭。”
(分析三个感叹号的作用)
明确:临近小镇,心中悲痛又矛盾,用命令的口吻克制自己的脆弱,所以在语调上显得特别强硬。
③找到神父之后的一番对话
明确:以执拗克制激动
④母亲重复地说自己是小偷的母亲,请说说她说这些话的神态。
明确:以平静克制愤怒
⑤母亲神色自如的回忆儿子。
好人、听话、吃苦
明确:以回忆克制痛苦。表面上平静镇定,但镇静的背后隐藏着无比的悲痛和宽广的爱。
母亲是一个坚强、自尊、坚忍,但又深爱儿子的伟大的女性。她没有冲动地将悲痛表露出来,但又在言谈举止间处处表现出儿子的惨死带给她的深深的悲哀。正是这种行为让我们尊敬她、钦佩她,从而体味生活的本质和人类最深的情感——母爱和母爱的伟大。
2、证据确凿,母亲为什么还能如此大言不惭地声称儿子是个好人?
(1935年,时任纽约市长的拉古迪亚曾在纽约贫民区的一个法庭旁听了一桩面包偷窃案庭审。偷面包的是一位老太太。在法官问老太太是否愿意认罪时,老太太嗫嚅着回答:“我需要面包来喂养我那几个饿着肚子的孙子,要知道,他们已经两天没吃到任何东西了。”法官裁定:“我必须秉公执法,你可选择10美元的罚款,或是10天的拘役。”10美元的罚金绝非这位穷苦老太太所能缴纳,因此她只能“选择”拘役。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审判结束后,身为纽约市长的拉古迪亚从旁听席上站起身,脱下自己的帽子,往里面放进10美元,然后面向旁听席上的人说:“现在,请每个人另交50美分的罚金,这是我们为我们的冷漠所付的费用,以处罚我们生活在一个要老祖母去偷面包来喂养孙子的城市与社区。”在场的每个人都默默地捐出50美分。)
所谓穷人,不在于穷而在于被抛弃。穷人也没有偷窃的权利,但他们却有免于匮乏的权利。从生存境遇出发而不是从一个卑微的个体出发看待社会问题,是我们这个社会公民意识和济世情怀,如果我们这个社会能做到让人人都安居乐业,也就不会有犯罪,也就不会有我们在贫穷和犯罪之间的道德悖论。我们自然一时还无法实现消灭贫穷,但我们是否已经做到了最大的努力了呢?
小镇人:贫穷、冷漠、蒙昧、
补充介绍写作背景:20世纪60年代大部分拉丁美洲国家的状况正是如此。殖民者飓风般的掠夺和政权的反复更使这些国家处于极端的贫困之中,人民除了经受着贫穷之外,个体生命也没有丝毫的保障,普通民众对个体的生命的死亡不以为然。
5、神父的表现:
明确:脸刷地红了……头上开始冒汗了……咕咕哝哝地说
②神父几次劝阻母亲去墓地的话语:
A“天太热了,你们可以等到太阳落山呢?”
明确:普通问候
B“等一会走吧”
明确:关切的劝阻
C“等到太阳落山再去吧!”
明确:无奈的劝阻。神父试图相劝却又无能力,但可以看出神父心中道德的天平向母亲倾斜。
神父——
同情
7、文章的主旨:以母亲平静而尊严的面容,孱弱的身躯,逼视着小镇人从“梦中”惊醒,思考自己的命运,反思自己的行为。这也反映了作者对人民觉醒的渴盼和一个伟大作家的良心。
①适当的隐忍和节制,让小说情节和人物自己说话,会起到更好的效果。
②小说忌讳作者自顾自的抒情,而主张把感情包裹于扎实的内容中,交由人物之口说出或由情节的自然发展去显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