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苏教版文言文知识梳理:必修四《秋水》《非攻》

(2009-09-23 20:42:09)
标签:

教案

教学

教育

分类: 必修课程

苏教版文言文知识梳理:必修四《秋水》《非攻》

 

复习要点:

朗读并翻译全文,找出其中的特殊文言现象。

译文:

    秋天的雨水按季节来到了,许许多多的小水流都注入黄河。畅通无阻的流水是这样大,两岸和沙洲之间,都分不清是牛是马了。这时候,河神乐滋滋地高兴起来,觉得天下的美景全在自己这里。他顺着河流往东走,到了北海,面朝东一看,看不到水的尽头。这时候,河神才转过脸来,对着海神若迷茫地感叹说:“俗语有一种说法:‘听到的道理很多,就认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说的就是我啊。我曾经听说过,有小看仲尼的学识、轻视伯夷的义的人,开始我还不相信;现在我亲眼见到您的广阔无边,我要不是来到您的门前,就危险了。我将长久地被大方之家耻笑。
课文注释:
(1)在《非攻》(节选)和《秋水》(节选)中任选一篇,参考教科书给文言文加注的方法,借助工具书,为标号的内容加上恰当的注释。(2)【时至】按照时令(3)【百川灌河】许多小河流的水都注入到黄河里(4)【泾流】直流的水波(5)【两涘渚涯之间,不辩牛马】两岸和沙洲之间,都分不清是牛是马(6)【河伯】传说中的黄河之神(7)【尽在己】全在自己这里(8)【北海】(河东端)北方的大海(9)【东面】 脸朝东(10)【旋其面目】转过脸来(11)【望洋向若】 对着海神若(12)【野语】俗语(13)【闻道百】听到很多道理(14)【莫己若】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15)【少仲尼之闻】小看仲尼的学识(16)【轻伯夷之义】轻视伯夷的义(17)【今我睹子之难穷也】现在我亲眼看见您的广阔(18)【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我将长久地被大方之家耻笑

 

    现在有一个人,进人家果园,偷人家桃李,大家听到就谴责他,上面执政的人捉获就惩罚他。这为什么呢?因为他损人利己。至于偷人家鸡犬大猪小猪的,比进人家果园偷桃李更不义。这是什么原故呢?因为他损人更多。如果损人越多,他越是不仁,罪越重。至于进人家牲口棚,牵走人家马牛的,这比偷人家鸡犬大猪小猪更不义。这是什么原故呢?因为他损人更多。如果损人越多,他越是不仁,罪越重。至于杀无辜的人,剥下人家的衣服皮袄,拿走戈剑,这比进人家牲口棚牵走马牛又更不义。这是什么原故呢?因为他损人更严重。如果损人越严重,他就越不仁,罪越大。现今天下君子,都知道这些事,说它们不义。今天最不义的事,是进攻别国,却不知道谴责,反而称赞它,说它是义。这能说知道义与不义的分别吗? 杀一个人,说它不义,一定构成一个死罪了。如果照这个说法类推下去,杀十个人,十倍不义,必定构成十个死罪了;杀一百个人,一百倍不义,必定构成一百个死罪了。今天最不义的事,是进攻别国,却不知道反对,反而称赞它,说它义。这是确实不知道进攻别国是不义的,所以把称赞的话记载下来传给后世。如果知道它是不义的,那还有什么理由记载不义的事传给后世呢? 现在有人在这里,见一点黑说是黑,见一片黑却说是白,那么一定以为这人是不知辩别黑白的了。尝一点苦说苦,尝多了苦却说是甜,那么一定以为这个人是不知辩别苦甜的了。今天干小的坏事,能够知道而且谴责它;干大的坏事,攻打别国,就不知道谴责,反而称赞它,说它义;这能说知道辨别义与不义吗?由此可知世上的君子,分辨义与不义是多么混乱啊。

 

 

 

同步检测:

一、一词多义

1、语

野语有言曰                              (谚语)

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告诉)

2、穷

今我睹子之无穷也                         (穷尽,尽头)

日暮途穷                                 (尽头,引申为处境困窘)

穷则独善其身                             (不得志)

3、殆

则殆矣                                   (危险)

思而不学则殆                             (危险)

殆例送死                                 (几乎)

4、见

我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表被动)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看见)

于是入朝,见威王                          (拜见)

风吹草低见牛羊                          (同“现”)

 二、词类活用

1、秋水时至                           (名词作状语,按照时节)

2、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               (以……为少)

3、轻伯夷之义者                       (以……为轻)

4、以其亏人愈多                       (使动用法,使……亏损)

6、众闻而非之                         (副词作动词,非难,指责)

三、古今异义

1、于是焉河伯欣然而喜               (在这个时候;表示修饰)

2、河伯始旋其面目                   (面部,脸;脸面或者面貌)

3、野语有言曰                       (俗;不受约束的)

4、从而誉之                         (跟从并且;表示顺承或者引出结果)

5、古今一也                         (一致,一样的;数量词)

6、我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多学识的;慷慨,不小气)

四、虚词

1、焉

于是焉河伯欣然而喜                 (语气词)

焉用亡郑以陪邻                     (哪里,为什么,表疑问)

且焉置土石                         (哪里)

2、以

以亏人自利也                      (因为)

作《师说》以贻之                  (来,用来)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因为;把)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和“而”一样,表并列)

五、特殊句式

1、吾非至子之门则殆矣        非…则,如果不是到达你的门口,那么我就危险了

2、我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被动句;我将长久的被有学识的人耻笑

3、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宾语提前;听了很多道理,认为没有人能比得上自己的人

 

 

知识归纳:  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是指动词和宾语之间的关系,不是一般的支配关系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产生某种动作行为,或者具有某种性质状态或者成为某一种事物。它含有“使它怎样”,“让他怎样”,“把他怎样”的意思。
    一.动词的使动用法
  句子中的主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并不施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或行为,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或行为。
    (一)不及物动词使动:
    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词。
    结构:A+动词+B,译法:A使B施行动作。
    例句:
1. 可烧而走。 走:使……跑。
2. 焉用亡郑以陪邻。 亡:使……灭亡。
3. 阙秦以利晋。 阙:使……(土地)亏损。
4. 项伯杀人,臣活之。 活:使……活。
5. 既来之,则安之。 来:使……来。 
6. 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食:sì使……吃。见:xiàn使……现。
7. 中国队大败美国队。 败:使……打败仗。 
惊心动魄: 生死肉骨: 滴水穿石: 惊世骇俗:惊天动地: 山有小口,才通人:
    (二)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古代汉语中,不及物动词作使动用法,这是普通规律,而及物动词作使动用法的比较少。
1、朝秦楚,蒞中国而抚四夷。(使……来朝贡)
2、尝人,人死;食狗,狗死。(使……尝到,使……吃了)
3、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使……跟随)
    (三)怎样区别一般动词与动词的使动用法 
    古汉语的使动用法就是谓语表示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一种用法,它有两个特点:一是谓语是陈述宾语的,二是受陈述的宾语是受主语支配的。名词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比较容易判断,这里无须赘述。动词的使动用法有时较难辨别。在古代汉语里,动词的使动用法大多是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例如:
    项伯杀人,臣活之(《史记•项羽本记》)
    若欲死而父,即前斗(高启《书博鸡者事》)
    例一“活”,本不是及物动词,但当它后边带上宾语“之”,就有了“使之活”这样的使动意义。例二“死”也不是及物动词,但它涉及了“而父”这一宾语,即有“使而父死”的意义。这两个例句的共同特点都是动作行为是由宾语发出的,而宾语发出这一动作行为又是受主语支配的。由于不及物动词带宾语属于特殊现象,所以它的使动意义还较为明显,较易判别。 
    古汉语里还有少量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由于及物动词带宾语属于正常现象,所以,带不带宾语与它是不是使动用法没有必然联系。我们判断它是否为使动用法,主要根据它的动作行为是由谁发出的。如果其动作行为由宾语发出,且受主语支配,则必为使动用法;如果其动作行为是由主语发出的,宾语只是其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那么,它就是一般动词。例如: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序八州而朝同列(贾谊《过秦论》)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同上)
    怀敌附远(贾谊《论积贮疏》)
    一男附书至(杜甫《石壕吏》)
    第一组中的“朝”,在“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句中,是“朝拜”的意思,它是“燕、赵、韩、魏”这一主语发出的动作行为,属一般动词谓语;在“序八州而朝同列”句中,“朝”有“使同列朝”这样的使动意义,它是宾语“同列”发出的动作行为,而受主语“秦”(承前省略)的支配。同样道理,第二组中的“负”,第三组中的“附”,当其动作行为是由宾语发出的,则为使动用法,有“使……承担”,“使……归附”的意义;当其动作行为是由主语发出的,则为一般动词,有“背”、“捎”的意义。
由此可见,区别一般动词和动词的使动用语,最重要的方法是从具体的语言环境出发,联系上下文的意思,考虑这个动词陈述的对象是谁,或者说这个动作行为是由谁发出的。如果能这样考虑问题,就一定能准确地区别一般动词与动词的使动用语。
    二、形容词使动用法:
    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
例句:
1.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使……稳固。 
2.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使……受苦、受累、受穷。
3. 丰衣足食: 丰、足:使……丰足。
4. 安邦定国: 安、定:使……安定。
5. 无案牍之劳形: 劳:使……劳累。
6. 良药苦口利于病: 苦:使……苦。
7.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怀:使……怀念。
  安老怀少: 安:使……安逸。
8. 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尊:使……尊贵。
    三、名词使动用法:(少见)
   名词先用如动词,再使宾语具有此行为。
例:A. 
1. 汗牛充栋 汗:使……出汗。汗马功劳 
2.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王:wàng,使……做王。
3. 生死肉骨 肉:使……长肉。
4.  齐威王欲将孙膑 将:任命……为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