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三单元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教案

(2009-07-03 18:11:15)
标签:

教案

教学

教育

分类: IB选修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三单元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教学目标:

    通过对中国古典诗歌声律特点的把握,学习有感情地吟咏、诵读作品,在古典诗歌音乐美的熏陶中,深刻理解作品蕴含的情感。 

    教学建议: 

    将诵读方法的指导和古代诗词意象的体悟、情感的把握结合起来。通过诵读习惯的培养提高学生对古代诗词的语言感受能力和鉴赏能力。首先让学生了解背景(知人论世)、熟悉内容,在此基础上把握住诗词的感情基调、感情变化,对一些经典的诗句和重要的词语进行细致地揣摩(以意逆志、缘景明情),然后再对学生进行诵读技巧的指导。诵读古诗词有一定规律,有一些技巧,比如划分音步、押住韵脚、突出平仄、讲究节拍、语势呼应等,通过诵读达到更深切地体会作品情感的目的(因声求气)。

    单元思路:

    本单元共涉及10首诗歌作品,涉及到诗、词、曲三种样式,因课时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重点讲解《将》《虞》并指导学生设计诵读方案。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中国古代诗歌欣赏》的三个单元体现了古代诗歌鉴赏的三个层级

      以意逆志——诗作主旨、创作本意

      缘景明情——诗作的情感(意境)

      因声求气——诗作神韵、气势、风格。“声”是诗作思想情感的声韵体现。

    二、阅读课文诵读指导,理解何谓“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清代桐城派作家刘大櫆提出“因声求气”的说法,读诗文要“因声求气”:“烂熟后,我之神气即古人之神气(共鸣),古人之音节都在我喉吻间,合我喉吻者,便是与古人神气音节相似处,久之自然铿锵发金石声。”

    “因声求气”实为求诗人之神气。“音节”是指长短相间、参差错落的句式和抑扬顿挫、高下缓急的声韵等语言因素。“神气”指作品体现出来的神韵和气势,是作家精神气质和作品的情感内涵高度艺术化的体现。“神气”需要借助音节的外在形式表现出来;通过对诗文音节的揣摩,能够领会到作品的情感内涵、气韵风格,这就是所谓的“因声求气”。只有出声朗读,我们才能体会到其中的节奏,由节奏而把握到文中的情感与气韵。

   “吟咏诗韵”就是通过声情并茂的诵读、吟咏,体味诗歌作品的思想感情。文学鉴赏中“神韵”一词的含义大体上包含风格、风度、品格、神采、韵味,基本上可以用风格一词来概括。

    四、中国古代诗歌的音乐美(节奏)是怎样构成的?

    1、  合乎规律的重复、停顿形成诗歌的节奏。

    诗歌按照一定的规律回环重复的时候,便给人以似曾相识的感觉,使人感到亲切、愉快。李白《蜀道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在全诗中反复了三次,像一首乐曲的主旋律激荡着读者的心弦。

    诗歌节奏也体现在节拍的划分上,汉字以一个字为音节,一句诗中的几个音节并不是孤立的,一般是两两组和形成停顿(音步)。

    四言两顿,音节是二二(《短歌行》月明/星稀  乌鹊/南飞);

    五言一般是三顿,音节是二三、二一二或二二一(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七言是四顿,音节是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 “2212、223、2221” 。(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押韵

    按照规律在一定的位置上重复出现同一个韵母,就形成韵脚产生节奏。这种节奏可以把涣散的声音组织成一个整体,使人读前一句时可以预想到后一句,读后一句回想起前一句。

    押韵是同一韵母的有规律的重复,犹如乐曲中反复出现的一个主音,整首乐曲可以由它贯穿起来。中国诗歌的押韵是在句尾,句尾总是意义和声音较大的停顿之处,所以造成的节奏感就更强烈。

    近体诗押韵要求严格,花样却不多。双数句尾字必入韵,只有第一句可以灵活:五言以不入韵为常,七言以入韵为常。

    过分强调声律的要求有时也会丧失诗意,同时我们也要考虑到古今音变的问题,所以在教学中不必在声律知识上讲的过精过细。《红楼梦》中林黛玉教人做诗时说:“若果是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

    3、音调

    中国古典诗歌的音调主要是借助平仄组织起来的。在节奏点上的字音通常按照“平长仄短、平低仄高”来处理。平仄有规律的交替和重复可以创设音调的起伏、和谐。

    4、除平仄以外,古典诗歌还常常借助双声词、叠韵词、叠音词和象声词来求得音调的和谐。

    这些词在中国古典诗歌里运用得十分广泛。如“参差荇菜”;“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些词用得恰当,不但增加了音乐美,也加强了抒情的效果。

    五、学生感知接受
    回顾《春江花月夜》•诗人灌注在诗中的感情旋律像小提琴奏出的小夜曲或梦幻曲,含蓄、隽永。

    全诗共36句,4句一换韵,共9韵,以平声庚韵起首,中间为仄声霰韵,平声真韵,仄声纸韵平声尤韵,灰韵、文韵、麻韵,最后以仄声遇韵结束。全诗随着韵脚的转换变化,平仄交替运用,一唱三叹,回环反复,音乐节奏感强烈而优美。

   《春江花月夜》由9首绝句构成,为每首绝句起一个题目,用散文的语言描述一下整篇诗歌的意境。

       月生、月照、问月、月待、月思、月移、月华、月落、月沉。

      壮阔   恬静  悠远  深沉  哀愁  怅惘  凄苦  无奈  伤感

    随着韵脚的转换变化,平仄的交替运用,情感也如春江般起伏变化,层出不穷,回环反复,音乐节奏感强烈而优美,声情与文情丝丝入扣,婉转谐美。

    六、《将进酒》教学设计

    1、整体感知,确定感情基调:

    1)一二两句传达出诗人一种怎样的情感?为什么全诗要从奔涌不息的黄河写起?

   (用一去不返的流水来悲叹人生短暂、易逝。确定的是全诗的感情基调(悲慨不平)李白“赐金放还”八年之后,余愤未消。

    开篇两句气势恢宏,境界阔大,流露出一种极有气势的感伤。意象是奔涌壮阔的黄河,画面恢宏;运用夸张的手法将青丝变白发放入朝暮之间,极言人生的短暂;运用排比的句式,气势铺排而下。)

    2)怎样理解“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一句?为什么“必”和“还”两字要重读?

   (李白虽有不平之气,但并不消沉,仍有施展抱负的愿望。他不是醉生梦死之人,而是自信旷达之人。)

    3)怎样理解“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用醒”一句?为什么要“长醉不用醒”?

    (对于压制自己的权贵,李白是极其蔑视的,但又深感无力改变现实,只能采用消极买醉的方式反抗。)

    4)结合诗境说说“古来圣贤皆寂寞”中“圣贤”指谁?他们为什么会寂寞?诗人引用曹植的典故用意何在?

   (应指所有远大抱负而无处施展的贤士,李白以曹植自比,抒发自己不得志的满腔郁愤。诗人不仅悲叹韶光飞逝,也慨叹贤者寂寞,以“万古愁”深化自己怀才不遇的愁情))

    5)整理全诗的抒情脉络:悲——乐——愤慨——狂放——愁

    2、学生活动:“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根据赏析文章为《将进酒》设计朗诵方案。

    进行恰当的艺术处理,包括声调的把握,是欢快还是沉重,严肃还是诙谐。还有节奏的安排,如停顿的长短,重音的设置,声音的疾徐、轻重、高低、乃至轻声、儿化音、感叹词的处理等。在特殊的情况下,可以对某些诗句加以重复,或加必要的衬字等。还应设计一些表情、动作与手势等,以加强朗诵效果。

    基本要求:

     A确定作品的感情基调

     B找出韵脚。

     C画出诗句节奏。重点语句让学生标出平仄。

     D标出轻读、重读的词语;标出语势的缓急强弱。并标注出这些轻重缓急强弱的语句中包含的情感色彩。

    教参“作品诵读要求”:《将进酒》“在有感情、得法的诵读中,体会诗人借着酒兴,淋漓尽致抒发出来的不平之气”“于雄快之中,得其深远宕逸之神”

    示例: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开篇两组排比长句,要读得有气势;“天”字要重读,给人一种破空而来的感受。“悲”、“暮”字要重读,读出一种沉重感。)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这三句七言诗句在诵读时要和缓一些,“须、莫、必、还、且”等表示意愿的词语要重读,语调逐步提升直至“会须一饮三百杯”要放声诵读,情绪高涨。)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这四个短句的诵读要急促,节奏渐快,仿佛诗人在频频劝酒。“请君为我倾耳听”一句声音要放低语调要轻快)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用醒。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这三句七言诗句要读出一种激愤之情,语调要高亢。“但愿、皆、惟有、恣”等字要重读。)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语速要由缓而急,“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三句要快读,最后一句语速要缓慢一些,“同销”二字要重读,“万古愁”三字声音要缓慢延长。)

    3、学生诵读练习,跟读朗诵范读(濮存晰朗读)

    七、《虞美人》教学设计

    1、词的诵读

    诗言志:诗所表现的情感往往是士大夫的政治抱负,是浓烈、明确、正面、宏观、积极的,

    词达情:词所传达的往往是词人们的生活情调、儿女情长,是细腻、变化、复杂、真切、微观的。词的诵读更要注重情感的变化,声律的调整。

     词曲的诵读,一般比较复杂,但总体上要根据情感的需要来进行节奏的把握,节拍的划分。

  五字句中有122式的。如李清照的《醉花阴》“有/暗香/盈袖”;

  七字句中还有322式的,如周邦彦《满庭芳》“不堪听/急管/烦弦”;

  八字句中有1223式的,如辛弃疾《木兰花慢》“正/江涵/秋影/初雁飞”;

  九字句中有2223式的,如李煜《虞美人》“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十字句中有343式的,如李白《将进酒》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2、整体感知   

     1)知人论世了解背景( 这是亡国之君李煜的绝命词)

     2)李煜如何形容他的“愁”?这个“愁”字从何而来?(以滔滔不绝的春水来比喻自己无尽的愁情。身世之愁、往事、故国。未改变的是春花秋月、小楼东风、雕栏玉砌,这些是永恒不变的自然之物;而短暂的人生,瞬变的人事则改变了。全词紧紧围绕着永恒和短暂的对比来写,从而突出自己的身世之愁。)

    3、学生活动:

     1)自主设计《虞美人》的诵读脚本。

    教参“作品诵读要求”示例:

   《虞美人》“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无限悲哀伤感,诵读时语调要低沉、慢速”。

    首句诘问上苍,巨大的愁情破空而来,语势要渐强,“何时”要放慢语速,强调愁绪无法遏制。在回忆中“知多少”宜放慢语速。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将现实与过去对比来写。语调要轻,语速要慢,“昨夜”后停顿延长,“又”要重读,“东风”收尾要淡。

    后句情感沉痛,读出沉重感和失落感。“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强调出顿挫感。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传达出物是人非之感,“朱颜改”三字应放慢语速,加强吐字力度,但音量不要大。

   “问君能有几多愁”一句“几多”要重读,词眼“愁”要轻读,体现出愁绪的起伏感。“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个九字句,五字仄声,四字平声(平长仄短、平低仄高),平仄交替,最后以两个平声字作结,读来亦如春江波浪时起时伏,绵延不尽。“春水”要轻读,“向东流”是指愁绪的绵长无尽,声音要延长。

    示例:标出韵脚用△,用“/”划出节奏,指出哪些词语要轻读,哪些词语要重读,哪句语势要缓要急要轻要重。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           △  

语势渐强,“何时”语速要慢    “知多少”语速要放慢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                  

“昨夜”后要停顿   “又”字重读  “东风”要轻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          

“朱颜改”要放慢语速,加强力度,音量不要大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几多”“一江”要重读,“愁”“春水”要轻读  “向东流”要绵长      

    2)根据课后提供的乐谱及课件演唱《虞美人》。

    八、总结:

    吟诵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门绝学,教材的编者们期望用“因声求气,吟咏诗韵”这一教学单元唤起现代中学生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热爱,在诵读中走进诗境,在诵读中提升审美情趣。

 

 

补充资料

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 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

 

1、 古体诗:

   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①楚辞体:是战国时期楚国屈原所创的一种诗歌形式,其特点是运用楚地方言、声韵,具有浓厚的楚地色彩。东汉刘向编辑的《楚辞》,全书十七篇,以屈原作品为主,而屈原作品又以《离骚》为代表作,后人因此又称“楚辞体”为“骚体”。
  ②乐府:本是汉武帝时掌管音乐的官署名称,后变成诗体的名称。汉、魏、南北朝乐府官署采集和创作的乐歌,简称为乐府。魏晋和唐代及其以后诗人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也成为乐府和拟乐府。如《敕勒歌》《木兰诗》《短歌行》(曹操)。一般来说,乐府诗的标题上有的加“歌”“行”“引”“曲”“吟”等。
  ③歌行体:是乐府诗的一种变体。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都是“歌曲”的意思,其音节、格律一般都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以后遂有“歌行”体。到了唐代,初唐诗人写乐府诗,除沿用汉魏六朝乐府旧题外,已有少数诗人另立新题,虽辞为乐府,已不限于声律,故称新乐府。此类诗歌,至李白、杜甫而大有发展。如,杜甫的《悲陈陶》《哀江头》《兵车行》《丽人行》,白居易的许多作品,其形式采用乐府歌行体,大多三言、七言错杂运用。

  

    2、 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两种,律诗和绝句。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①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
  ②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
  律诗格律极严,篇有定句(除排律外),句有定字,韵有定位(押韵位置固定),字有定声(诗中各字的平仄声调固定),联有定对(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例如,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的律诗,每首四联八句,每句字数必须相同,可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如果在律诗定格基础上加以铺排延续到十句以上,则称排律,除首末两联外,上下句都需对仗,也有隔句相对的,称为“扇对”。再如,绝句仅为四句两联,又称绝诗、截句、断句,平仄、押韵、对偶都有一定要求。

   

     3、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阙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阙、上阙、上片,第二段叫后阙、下阙、下片。

 

    4、 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格律:古典诗歌形式要求的总称。“格”,就是格式,包括某一诗体的句数、每句的字数、节奏、某些句子的格式(句式)、对仗(类似修辞的“对偶”)等;“律”,就是音律,包括每句各字的平仄(声调高低)、某句的押韵、用韵的要求等。

 

从格律上看,诗可以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或律诗,包括绝句。从字数上看,有四言诗,五言诗,六言诗,七言诗。四言诗和六言诗很少见。

古体诗是依照古代的诗体来写的,简单的说,凡是不依照近体诗的格律来写,不受近体诗格律束缚的诗,都是古体诗。

近体诗大致分为三种:律诗,排律,绝句。

近体诗以律诗为代表,律诗的意思就是依照一定的格律来写成的诗。律诗的韵、平仄、对仗等,虽有许多讲究,但主要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⑴ 每首限定八句,五律共四十字,七律共五十六字;

⑵ 都押平声韵;

⑶ 每句的平仄都有规定;

⑷ 每首必须有对仗,对仗的位置也有规定。

有一种超过八句的律诗,称为长律。长律一般是五言的,往往在题目上标 明韵数,如王维《河南严尹弟见宿弊庐访别人赋十韵》,就是一百字;白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就是一千字。这种长律除了尾联(或首尾两联)以外,一律用对仗,所以又叫排律。

绝句的字数比律诗少一半,在形式上就等于半首律诗,所以格律要求和律诗一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我快乐吗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