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故宫博物院》公开课有感
(2014-11-30 11:33:38)分类: 阅读研究 |
说明文阅读教学内容如何确定
——听《故宫博物院》公开课有感
下午听了两节《故宫博物院》公开课,头脑中总是不断闪现着绕不过去的话题,阅读教学内容的确定:说明文体要教什么;这篇《故宫博物院》要教什么?又如何去教这篇课文?
我粗略的阅读了这篇课文,觉得面对八年级学生,《故宫博物院》可以开发的教学价值是很多的,但教学要能够教出说明文的文体特征,而且要教出这一篇课文的独特价值。因为课文在选入教材之前叫文本,选入教材后为教学文本(课文)。这两者有身份的变化,后者要担负阅读教学的功能,课堂教学要发挥它的功能。所以,教学中要能够发现这篇课文所具备的独特价值,不可以想怎么教就怎么教。
这实在不是容易的一件事。
最近读到这样一段能够启发我对教学内容确定的思考的话,“教师即课程”,“教师可以走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教学——选择语文教材的线路”,结合这节课,教师现在需要做的事情就落实在“这篇课文我们教什么的问题”。如果教师备课时,头脑中没有这一条线路,没有宏观的课程思路,那么很容易像无头苍蝇在自己“想当然的玻璃箱”中乱窜。有时认为字词要讲,有时认为作者要介绍,有时认为课文要朗读,有时认为课文段落要划分,有时认为说明方法要讲……这样一来,零零总总,纷纷扰扰,很难在自己的课堂厘清一个清晰的眉目。
我备课时就是遇到这样诸多的问题,因为我的脑袋缺乏语文课程的理念,而我们语文教材编写者也没有清楚地实现课程内容的教材化、教材内容的教学化的问题,所以我抓到一篇课文往往一头雾水,不知道如何下手。往往抓到一篇课文想教什么就教什么,想怎么教就怎么教,对于教的对不对没有做太多的思考。这与数学、物理、英语等其他学科有着明显区别,这些学科教学内容和课程目标是统一清晰的,每章每节有明确固定的教学内容,而我们语文课程则没有这么科学化。
故,做一名语文老师注定是艰难的。
此外,我还建议大家读一读余映潮老师的一篇文章《说说<故宫博物院>的教学》,余老师对这篇课文研读的更加深厚,分析的更加透彻,值得一读。可惜因个人资料有限,身边没有这篇文章,若诸位有,望一同分享!
最后,感谢我们的邹老师、杨老师辛苦的付出,在我认为,上课听课于人于己都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因为有了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