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书迹-碑刻到拓片临摹之书迹演变
--《郑文公下碑》拓本解读与比较
转帖
作者: 赵景云
郑文公下碑镌刻于公元511年。宋赵明诚在《金石录》中有记述,其他鲜见记录。现存拓片是清收藏家朱翼盦鉴定为明拓本而收藏,1953年其夫人与子共同捐献故宫博物院。每页纵39厘米,横20厘米,原拓字径多为5厘米,每页18字,共74页。其碑有三,其一在其家乡荧阳;其二是郑文公上碑,在山东平度县天柱山,内容与下碑大同小异,字略小不清;其三在山东云峰山,为郑文公下碑,字大较清晰,一般以此碑拓片传世。摩崖石刻碑为不规则三角形,刻面纵2.65米,横3.67米,这块金字塔形的天然岩石为肉红色花岗岩。碑额陰文正书“荧阳郑文公之碑”,字径15厘米,碑文51行,行22--29字不等,约1240字。传为郑文公的小儿子郑道昭(455-516)所书。从碑额“郑君之碑”后有“草”字看,如果立碑时原刻,那么此碑不是石上书丹,而是以书迹镌刻。在石上书丹,字势无宣纸渗洇的书法效果,以书迹镌刻,其碑字必然有书法效果。所以,此碑被称为魏碑当中,具有园笔特征最多的一块碑。其实。该碑书写当中有方有圆,许多方笔经过自然风化具有了苍茫感,呈现了一种圆笔多方笔少的有篆隶古意的魏碑体。其实,郑文公碑只有明拓。也就是说,从公元511年的千年之后的拓片。因年久自然风化,笔道剥涉蚀。所以有康有为称:此碑是园碑之宗。从碑额阴文“荧阳郑文公之碑”看,此碑篆隶意味甚浓。大多是方笔方势,园笔甚少,笔画方直,骨力挺拔。徔大量魏碑来看,此碑的折笔大多园转,势园笔方;少数是方折,势方笔方。也就是说,此碑方笔多,园笔少,而拓本是圆笔多,方笔少。此碑篆意体现在:折笔园转,横竖笔画收尾藏锋,撇捺笔画藏锋起笔,笔画粗细基本一致。此碑隶意体现在:撇捺舒展。总之,此碑虽然有园转,但是和《石门》、《瘗鹤铭》是大相径庭的。
历代经典碑帖好比一座神奇的矿山,任由书法人挖掘,前人挖掘后马上恢复原样,永远不会枯绝。尽管历代书家多次采掘,并告诉后人,他们采掘的方位和深度。当代人要想得到矿藏,还必须自己亲自动手。只有读懂碑帖,自己才能发现矿藏的位置所在;只有自己科学地临摹碑帖,才能把矿藏背回家。你读帖发现的矿物是100斤,通过临帖就可以背回家100斤矿藏。你发现的是五吨,就可以拉回一卡车,你发现的是数万吨,就可以建设一条自动化的采掘生产线。可见读帖对于学习书法的重要性。
书法艺术的美学内容主要体现在笔法、字法、章法方面。真正掌握笔法技巧,没有十年八年是不行的;真正地掌握章法奥妙,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终生努力是不可能达到的。惟有字法是可以较快的掌握,甚至可以说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学习魏碑,主要精力要放在汉字结构的组成方面,即字法构成技巧。当然,书法艺术的字法、笔法、章法是一个统一体,但是学习的时候可以有先后,可以有重点。所以说,学习魏碑郑文公下碑要首先学习汉字构成结构,即用毛笔或者铅笔等先沿着笔画的中心线临摹成字;次学笔画笔法特征,章法学习不是学习郑文公下碑的重点,不用多讲。临摹拓本,首先学习字法,其次学习笔法,通过刀法学笔法也是最难的。通过学习书法名家旳临摹书迹,就是学习笔法的捷径。沈尹默的临摹的《郑文公碑》作品的碑法很值得借鉴,但是就字法结构沈尹默先生有所改变,例如,原碑的长横大多左低右高,与X轴形成20度的夹角;而沈尹默的临摹作品大多成了10度的夹角,改变了原碑字势的动态感觉,这一点是不足取的。一般碑刻书法,都有对书迹书法的锐化现象;而自然风化、人为敲击都对碑刻有钝化作用。拓片如果是刻碑后立即打拓的拓片,就比较贴近原书迹。现存郑文公碑拓本是千年之后的明拓本,有大量的石化,钝化严重。通过钝化了的刀法看笔法,难度很大。好在有象沈尹默这样的大师的临摹作品,为我们辩清笔法提供了依据。
一、中心线临摹法:
1、斜势、弧度和外拓构成。
结字构成,以字势为先。斜势构成,具有动感。字势是字的精神风貌,中心线是字的外形骨架。字势由字的外形和主要笔画与平面坐标的X轴线的夹角所决定。外拓形字势,行笔中锋具有弹性扩张力。笔画弧度显示弹性,斜势显示动感,外拓显示扩张力,例:
2、左右结构字的重心偏右下,一般左高右低。87-3/5齊。
3、横画为主笔一定超长。斜势、弧度的集中体现。
4、大多字形扁斜、扁矮,方形字和长方形较少。
5、上下结构字的平正与险绝。唐孙过庭说: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说明平正是书法人追求的目的,第一个平正是简单的低级的平正,第二个平正是高级的平正。两者平正的区别在于有险绝而平衡。如上下结构的“有”字,可以使下部的“月”向右移位,形成上部靠左,下部靠右。虽然有错位和移位,但是不显的有顷倒的感觉。要是移位再过一些,就要倾倒。此时要倒未倒之前的形状就叫险绝。
二、笔画的笔法特征:参照沈尹默的临摹作品。
1、横画特征。方起园收,中锋行笔,尖起园收。
2、竖画特征。园起园收,中锋行笔,尖起园收。
3、折画特征。园转暗过,势园画方;提笔折回,势园画方。4、钩画特征。竖钩出弧,横钩出弧,弯钩飞天。
5、撇捺特征。园起尾出锋,左右舒展似隶。长捺藏锋起笔后有一个向右上的弧紧接着顿笔又有向右上的弧意出锋。如:
19-3/4美,59-2/3餘,59-2/4大,52-1/4祭。
6、点画特征。瓜子斜点,三角点,多点变线。
三、字法构成的精准临摹法:
所谓的精准临摹,就是把郑文公碑的笔法与字法同时叠加应用,仿制出自己的临写作品。
1、搭接与分离。推挡与让步,呼应与平衡,
2、笔画精致到位。篆书意味体现在笔画的首尾时是回锋。精致到位,是指在笔画的搭接重叠部位仍要坚持篆意,否则,粗看完全重叠,细察仍有细微部分未重叠,何况更有宣纸的省洇效果。所以说,坚持篆意和疏忽篆书特征,是否有篆意书写的点线质量效果大不一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