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四月

2025-05-04 21:56:10

         四月在不经意中结束了,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两千多年前,至圣先师孔子就发出这样的感叹。在年轻的时候,总觉得时间过的很慢,盼着长大,盼着退休,如今已是暮年的我,开始感叹时间过得真快。

        都说“失去了的才知道珍贵”,每一代人似乎都有着相同的感觉。年轻的时光,朝气盛压力大。父母亲那一代人,上班下班,每月十几元的工资,带着几个孩子,为生计而忙。那时的他们没有旅游更没有度假,有的是面朝黄土背朝天,有的是一间土房里亮着一盏煤油灯。到了晚年,孩子都成家立业了,才发觉日子恍然而过。

  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我,幸运地赶上了好时代。年轻的时候,勤奋学习努力工作,有了一点成效后,又拼命地想更上一层楼,各种压力让人喘不过气,只盼着退休。真到了退休时,尽管双鬓渐白,身心的确自由了,在自由的环境里,时间如白驹过隙般地一闪而过。

  今日午饭时,我给孩子感叹道:“明天就进入五月了,一年的三分之一时间,转眼过去了。”孩子却回了一句:“多时候我能熬到退休啊!”我说:“年轻就是资本,有工作多好。”孩子说:“为了资本,都快累死了。”或许是每一个人的感受大抵如此,但凡有约束就有困惑和压力,时间就会感到很慢。

  人到底该怎样活着?每个人的追求略有不同,活法就不同。在工作与生活的关系上,很早就听说“工作是为了生活?还是生活为了工作?”问到每一个人时,都会说:“当然是为了生活的更好。”可生活的成本到底有多大?

  在我看来,生活并不需要太多的物质,能够满足必须的“衣食住行游”足矣。生活是为了愉悦,没有快乐的生活,生活就失去意义。然而,在当下物质生活得到保障的情况下,常常听见有人在抱怨。就个体而言,生活较之以前已经很好了,那抱怨来自哪里呢?

  来自我身边的抱怨,往往是攀比的心理。“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人类的痛苦源于与他人的比较,导致心理失衡和负面情绪。 有一个朋友,家庭经济状况很不错,生活早超越了小康,但常常与实现财务自由的人在一起,便陷入一种的挫败感。昨天清早,我在公园里,还听到一个年轻的妈妈在拿孩子与别人家的孩子对比,越说越气。殊不知人比人气死人,人必须想得开,不和别人盲目攀比。

  工作是为了生活,生活是为了开心,一旦不开心的时间较长时,就觉得时间过得太慢。而对于暮年的大多数人来说,生活和工作的压力基本消失,开始享受生活,自然就感到时间过得真快。

  天热了,公园里到处都是游玩的人群,以中老年人为主,他们属于“时间自由”的群体,他们“贵在知足”,有唱歌的,跳舞的,吹笛的,练拳的,打牌的等等五花八门,爱好不同,快乐一样。我更希望年轻人和学生在闲暇时间,能够走进公园,赏景赏花游玩减压。

  只有感受过生活的不易,才更能珍惜美好的生活。告别四月,实际上也是送春迎夏,美好的五月在眼前,我们就以愉悦的心情来迎接。如果过去的时间里有遗憾,那么在未来就努力不留遗憾。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