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山不负逐梦人

2024-05-07 22:39:29

        绵延20多公里的雅山,是乌鲁木齐市最大的一座高山,位于城西,呈南北走向,主峰青年峰海拔1391米,曾经也叫妖魔山,传说是《西游记》里牛魔王的寓所。

  我第一次爬雅山,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班级与这里的部队,进行一场篮球联欢比赛。那时的雅山,虽不是那种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的凄凉,的确是荒山,只有零零星星的低矮植被,几乎没有像样的路。

  后来才知道,这里曾是牧民的一处过牧草场,由于过度放牧,加上少雨干旱,曾一度是市区内最大的一座荒山,也是沙尘气候的主要源头之一。

  转眼几十年过去了,我从青涩少年到年过半百,雅山也从荒山野岭到树木葱郁。昨日,我再次爬雅山,品味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的城市绿肺。

  我从伴山湾畔进入景区大门,沿着徒步道蜿蜒而上,路边的一块块宣传牌,讲述着雅山的半个世纪翻天覆地的变迁。

  雅山的山势陡峭,大量的岩石裸露着,土壤疏松,雅山绿化改造面临的巨大困难。1995年开始,在政府的号召和组织下,先后有25万军民,靠人工背树、背土、提水上山,用一筐土、一桶水的垦荒精神,植树造林。

  为了树苗扎住根,又对污水处理厂进行技术升级改造,修建泵站、铺设水管线等等方式,解决裸露山体无水源等问题。年复一年,经过几代人努力,才有了今日的雅山,盘山的柏油路蜿蜒而上,漫山郁郁葱葱的林荫,成为市民最喜欢的一座美丽的公园。

  我沿着步行道至顶,可见一处休闲健身广场,向北直走,不一会就来到一座古塔前,这就是传说中与红山顶上的红塔遥遥相对的青塔,塔身灰青色,塔始建于1788年,1972年因风灾而倒塌,1985年又复建,塔高14米。站在青塔前,静静地听着一个流传千年的传说。

  据传周朝时,王母娘娘驾驭青烈、赤鳞二龙,与周穆王对战了几个回合便败落阵下,王母娘娘遂将二龙贬入瑶池湖底。青烈、赤鳞二龙经过千年潜心苦修,挣脱禁锢,游出水面,行至现在的乌鲁木齐地界,又被王母娘娘压入山底,雅山上的一脉青色所压的正是青烈龙,而红山所压的便是赤鳞龙。清朝时,乌鲁木齐河经常泛滥成灾,殃及百姓,为镇山锁水,清朝都统下令在雅山和红山各修造一座9级镇妖宝塔,以祈丰年,由此红塔和青塔矗立相望。

  告别青塔,前往久久世纪亭。此亭在一处高坡上,修建于2005年,为铭刻十年来为雅山绿化做出贡献的居民而建,亭高15米,亭顶直径13米,由99米的圆柱支撑。拾阶而上,攀爬四百多个台阶后到了久久世纪亭,这里不仅是一段历史的记录,也是一处观光摄影打卡的地方。

  四月的雅山,是最青春的时候。空气清新,路面干净,花香笼山,满目绿色。山上的黄花亭亭玉立,榆叶梅花团锦簇,各种树木有的青翠欲滴,有的枝头含苞,蜿蜒起伏、百转千回的道路,只闻人语,不见人影。

  从世纪亭下来,沿路一直向南,三公里多缓上坡,来到才新建的观景台。椭圆形的观景台很壮观,均是木制建筑,地面有一部分是玻璃,顶部网状结构,很通透。沿着观景台四周观望,乌鲁木齐市的容貌一览无余,遥望博格达峰,一种痛快淋漓的感觉。

  坐在这里,仰望天空,沐浴阳光,任由清风拂面,回望城市的发展。200多年前,清政府为彻底平定准噶尔叛乱,在乌鲁木齐九家湾一带筑垒屯兵,并将此地定名为乌鲁木齐,先于在今南门外修筑一座土城,城周一里五分,高一丈二尺,这就是乌鲁木齐城池的雏形,后来乾隆帝将扩展后的城池命名为迪化

  1884年,新疆设置行省,以迪化为省会,1954年迪化改名为乌鲁木齐。如今的乌鲁木齐,旧貌换新颜,成为新疆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是第二座亚欧大陆桥中国西部的桥头堡,是中国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

  从荒芜之地到满目青翠,雅山的华丽蜕变,是乌市发展的一个缩影,她承载了几代人团结一心、艰苦奋斗、共建家园的美好记忆,如果说雅山绿化是一幅苦干、实干、敢干的奋斗长卷,那么几代播绿人正是辛勤的描绘者。

  下午六点多返回时,走在雅山的绿荫道上,远远看到红山塔,心情格外开心。三峰隐翠环微露,双塔凌宵影不齐,雅山成了乌鲁木齐的一道不可不看的风景线。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