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爱人间烟火气
2024-02-27 18:19:00
龙年的春节,爆竹声声,社火表演,浓浓的人间烟火,抚动着我的心,春节已过,点滴回忆皆成诗,漫漫岁月皆为画。
年前,我去了一趟乡村的露天市场赶集,此起彼伏的吆喝声,熟人们的招呼声,琳琅满目的年货,分门别类地在市场里有序摊开,买卖双方在讨价还价中都得到欢喜,在这里我寻找到了那份独特的年味,感受乡野间的市井风情。我买了一些碗筷,洗涤之类的年货,满意而归,有一种久违的感觉。
今年的春节,多地允许燃放烟花爆竹,这一两千年传统习俗的回归,不仅仅是为节日增添了喜庆的氛围,更是人们心里的一种亲切。传闻放爆竹是为了驱赶一种叫做“年”的怪兽,民间就有“开门爆竹”一说,新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驱赶年兽。如今年兽早已逝去,现在爆竹声响则是辞旧迎新的标志。
儿时,放烟花是我最喜欢的,看天空上各种五颜六色的烟花,我们笑着,叫着,跑着,看了这家看那家,忘却了寒风腊月的冷。很纳闷的是,现在的孩子大都不喜欢出门放爆竹了,儿子说,你们放的不是爆竹,是在回忆童年。我想此话是对的,对于六十年代生人,那时虽贫穷但还有童年的快乐,现在孩子的童年在哪里?
大年初一,我家下饺子时,要放爆竹,妈妈说这是怕年兽闻到饺子的香味而来祸害人类,因此通过放爆竹来驱赶年兽,确保新的一年平安无事。以前都是平房,在院子里就知道什么时间放爆竹,后来住楼房,就约定一个时间,下饺子放爆竹,现在就更方便了,一个电话就知道什么时间点燃炮竹,正是这些有趣的过程,才拉满了节日的氛围感。
元宵节的社火表演,是春节活动进入尾声的重头戏。社火来源于古老的土地与火的崇拜,社,即土地神;火,即火祖,是传说中的火神。土地是人类的生存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火是人类生存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对于土地与火的崇拜中,产生了祭祀社与火的风俗。现时,社火不再是表达人们对“神”的崇拜,而是演变成了一种生动有趣的文化娱乐活动。
24日正月十五,我的家乡,以“文润庭州,福满元宵”为主题的2024年元宵节民间社火表演及巡游群众活动开演,来自昌吉市各乡镇、街道和兵团豫剧团的9支队伍6000余演员轮番上阵,把回族“花儿”、维吾尔族“麦西来甫”和哈萨克族“黑走马”等地方文化元素,与传统社火一同搬上舞台,一场特色鲜明的“边塞社火”,为万余观众送上龙年新春祝愿。
参加社火表演的人,都是乡镇,社区里的居民,当我们沉浸在节日的欢快游玩拜年中,他们却不辞辛苦地排练着,给人们呈现最好的表演。表演队伍所到之处,锣鼓声,欢笑声汇成一片,洋溢着浓浓的节日气氛。
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艺术瑰宝,昌吉“新疆社火”已于2021年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看社火表演,在乎于色彩,在乎于整齐,也在乎于随意,更在乎于喜庆,舞得带劲,看得热闹。
最爱人间烟火气
龙年的春节,爆竹声声,社火表演,浓浓的人间烟火,抚动着我的心,春节已过,点滴回忆皆成诗,漫漫岁月皆为画。
年前,我去了一趟乡村的露天市场赶集,此起彼伏的吆喝声,熟人们的招呼声,琳琅满目的年货,分门别类地在市场里有序摊开,买卖双方在讨价还价中都得到欢喜,在这里我寻找到了那份独特的年味,感受乡野间的市井风情。我买了一些碗筷,洗涤之类的年货,满意而归,有一种久违的感觉。
今年的春节,多地允许燃放烟花爆竹,这一两千年传统习俗的回归,不仅仅是为节日增添了喜庆的氛围,更是人们心里的一种亲切。传闻放爆竹是为了驱赶一种叫做“年”的怪兽,民间就有“开门爆竹”一说,新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驱赶年兽。如今年兽早已逝去,现在爆竹声响则是辞旧迎新的标志。
儿时,放烟花是我最喜欢的,看天空上各种五颜六色的烟花,我们笑着,叫着,跑着,看了这家看那家,忘却了寒风腊月的冷。很纳闷的是,现在的孩子大都不喜欢出门放爆竹了,儿子说,你们放的不是爆竹,是在回忆童年。我想此话是对的,对于六十年代生人,那时虽贫穷但还有童年的快乐,现在孩子的童年在哪里?
大年初一,我家下饺子时,要放爆竹,妈妈说这是怕年兽闻到饺子的香味而来祸害人类,因此通过放爆竹来驱赶年兽,确保新的一年平安无事。以前都是平房,在院子里就知道什么时间放爆竹,后来住楼房,就约定一个时间,下饺子放爆竹,现在就更方便了,一个电话就知道什么时间点燃炮竹,正是这些有趣的过程,才拉满了节日的氛围感。
元宵节的社火表演,是春节活动进入尾声的重头戏。社火来源于古老的土地与火的崇拜,社,即土地神;火,即火祖,是传说中的火神。土地是人类的生存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火是人类生存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对于土地与火的崇拜中,产生了祭祀社与火的风俗。现时,社火不再是表达人们对“神”的崇拜,而是演变成了一种生动有趣的文化娱乐活动。
24日正月十五,我的家乡,以“文润庭州,福满元宵”为主题的2024年元宵节民间社火表演及巡游群众活动开演,来自昌吉市各乡镇、街道和兵团豫剧团的9支队伍6000余演员轮番上阵,把回族“花儿”、维吾尔族“麦西来甫”和哈萨克族“黑走马”等地方文化元素,与传统社火一同搬上舞台,一场特色鲜明的“边塞社火”,为万余观众送上龙年新春祝愿。
参加社火表演的人,都是乡镇,社区里的居民,当我们沉浸在节日的欢快游玩拜年中,他们却不辞辛苦地排练着,给人们呈现最好的表演。表演队伍所到之处,锣鼓声,欢笑声汇成一片,洋溢着浓浓的节日气氛。
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艺术瑰宝,昌吉“新疆社火”已于2021年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看社火表演,在乎于色彩,在乎于整齐,也在乎于随意,更在乎于喜庆,舞得带劲,看得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