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逛昌吉小吃街
2024-02-16 18:11:26
新疆的丰富色彩,不仅在于它有震撼的自然风光,更在于它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和独特的饮食文化。两百多年前,清代学者纪晓岚来新疆,就留下“昌吉新鱼贯柳条,笭箵入市乱相招。芦芽细点银丝脍,人到松陵十四桥。”的诗句。身处西北边陲的昌吉市,答谢友人的最好方式,就是带他去小吃一条街,这里集中体现了昌吉的地域文化、饮食文化和旅游文化,是最具有烟火气的地方。
确切地说,小吃街并不是一条长街巷,而是占地超25亩,建筑结构及外形呈传统四合院的平面布局。小吃街分为三个功能区:餐饮区、旅游购物区和文化休闲区,游客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可以自由进出。
昨日,我是从古色古香的砖雕大门进入,这是一个三花、四柱、三楼式的牌坊门,一层和二层用绿色硫璃瓦安装,底层用砖雕技术点缀,高大气派。一进大门就可见一尊通体象牙白、高大憨萌的塑像跃然眼前,这是彬彬先生,躬身问安,热情欢迎每一位宾客。
小吃街最具特色的建筑,当属已有千百年历史的回族民间砖雕艺术。砖雕起源于南宋时期,成熟于明、清时期。这里的砖雕围案主要以山水,植物,花卉为主,每幅图案都有独特的寓意。
一副图案以松树、寿桃、兰花、荷花为主。松树代表万古长青,寿桃代表健康长寿,兰花代表高风光节,荷花代表为人清康正直、一尘不染,每一块砖雕艺术都别致精美。行走在这里仔细品味,青砖绿瓦、琉璃飞檐,铁红色镂空门窗,青石地面,一种祥和舒适的感觉。
昌吉紧临邻首府乌鲁木齐,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使得不同地方的饮食文化,在这块土地上荟萃交融,兼容并蓄,产生了芳香四溢的美食。昌吉小吃街集中了昌吉地域饮食文化的精华,2008年10月7日,中国烹饪协会授予“中华回民小吃名街”的称号。
小吃街位于城区东北角,昌吉是回族自治州州府,这里主打的是回族的美食,以面食,糕点,菜肴三大部分组成,经营品种众多,如:油塔子,油糕,粉汤、丸子汤、油香,椒麻鸡、羊羔肉、大盘牛骨头、盖碗茶等等。各种小吃门楼比邻交错,每一间小吃店里都飘荡着诱人的美味和浓浓的烟火气息。
每一道美食背后都蕴含着一种情怀,一种文化。“九碗三行子”这一道菜最能体现回族人的情怀,这是回族正宗的宴席菜,九只大小一样的碗摆成每边三碗的正方形,无论从东西或南北方向看都成三行,故得此名,民间有“九碗三行子,实惠长面子”的说法。
回族人举办重大活动,招待亲朋好友和远道而来的客人时,都要制作“九碗三行子”,以表达主家对宾客的热情。清代道光年间,民族英雄林则徐来新疆经过昌吉时,昌吉的地方官员和知名人士前来迎接,就是用“九碗三行子”接待林则徐的。
我很喜欢吃馓子,古有诗云:“纤手搓成玉数寻,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无轻重,压褊佳人缠臂金。”描述的就是这种食品。馓子是回族群众的传统食品之一。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馓子不仅造型独特,而且方便易制,色泽黄亮,香脆味甘。如今许多民族都有吃馓子的习俗,有时候我也会请少数民族同事帮我做油馓子,作为零食。
这里也是游客集散中心。在旅游购物区,主要经营新疆各民族特色的服装、服饰、花帽及民间精美的手工艺品,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纪念品。一排排民族特色手工艺品小店里,各类商品琳琅满目,任游客选购。
一尊高34.6米,共七层的平安塔,坐落在小吃街里。登临塔顶,可以看到小吃街和人民公园的全景,我昨天去的时候,估计是寒冬腊月,游客稀少,平安塔并未开放。我围绕平安塔四周转了一圈,看到“我在昌吉很想你”的牌子,心里暖暖的感觉,想起了两百多年前,清乾隆皇帝曾御笔提名这座小城为“宁边”城,还有清代粮仓的旧址等等。
夏季,这里是城市最热闹的地方。露天的花儿戏台,是一年一度举办美食节,旅游节等序幕式的地方。平日里,每逢周末,这里都有文体节目表演,让游人享尽美食后,还可享受一场精彩的花儿表演。冬季天气寒冷,暂停了文体节目,这里正在进行年货节的准备。
有一组骆驼雕塑,它们形态各异地凝视着远方。我每次看到骆驼,耳边仿佛能听到悦耳的驼铃声声,回想起古代丝绸之路的繁华景象,这里曾是举世闻名的古代丝绸之路新北道,连接着古代东西方文明。
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饮食习惯和烹饪技艺。在长期实践和交往中,各民族相互借鉴,相互欣赏,相互促进,形成了新疆美食的特色。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味道,昌吉小吃街,已经成为昌吉市一张独特的城市文化名片,吸引着八方来客。在这里,吃的是一种味道,品的是一种民俗,领略的是一种文化。
闲逛昌吉小吃街
新疆的丰富色彩,不仅在于它有震撼的自然风光,更在于它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和独特的饮食文化。两百多年前,清代学者纪晓岚来新疆,就留下“昌吉新鱼贯柳条,笭箵入市乱相招。芦芽细点银丝脍,人到松陵十四桥。”的诗句。身处西北边陲的昌吉市,答谢友人的最好方式,就是带他去小吃一条街,这里集中体现了昌吉的地域文化、饮食文化和旅游文化,是最具有烟火气的地方。
确切地说,小吃街并不是一条长街巷,而是占地超25亩,建筑结构及外形呈传统四合院的平面布局。小吃街分为三个功能区:餐饮区、旅游购物区和文化休闲区,游客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可以自由进出。
昨日,我是从古色古香的砖雕大门进入,这是一个三花、四柱、三楼式的牌坊门,一层和二层用绿色硫璃瓦安装,底层用砖雕技术点缀,高大气派。一进大门就可见一尊通体象牙白、高大憨萌的塑像跃然眼前,这是彬彬先生,躬身问安,热情欢迎每一位宾客。
小吃街最具特色的建筑,当属已有千百年历史的回族民间砖雕艺术。砖雕起源于南宋时期,成熟于明、清时期。这里的砖雕围案主要以山水,植物,花卉为主,每幅图案都有独特的寓意。
一副图案以松树、寿桃、兰花、荷花为主。松树代表万古长青,寿桃代表健康长寿,兰花代表高风光节,荷花代表为人清康正直、一尘不染,每一块砖雕艺术都别致精美。行走在这里仔细品味,青砖绿瓦、琉璃飞檐,铁红色镂空门窗,青石地面,一种祥和舒适的感觉。
昌吉紧临邻首府乌鲁木齐,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使得不同地方的饮食文化,在这块土地上荟萃交融,兼容并蓄,产生了芳香四溢的美食。昌吉小吃街集中了昌吉地域饮食文化的精华,2008年10月7日,中国烹饪协会授予“中华回民小吃名街”的称号。
小吃街位于城区东北角,昌吉是回族自治州州府,这里主打的是回族的美食,以面食,糕点,菜肴三大部分组成,经营品种众多,如:油塔子,油糕,粉汤、丸子汤、油香,椒麻鸡、羊羔肉、大盘牛骨头、盖碗茶等等。各种小吃门楼比邻交错,每一间小吃店里都飘荡着诱人的美味和浓浓的烟火气息。
每一道美食背后都蕴含着一种情怀,一种文化。“九碗三行子”这一道菜最能体现回族人的情怀,这是回族正宗的宴席菜,九只大小一样的碗摆成每边三碗的正方形,无论从东西或南北方向看都成三行,故得此名,民间有“九碗三行子,实惠长面子”的说法。
回族人举办重大活动,招待亲朋好友和远道而来的客人时,都要制作“九碗三行子”,以表达主家对宾客的热情。清代道光年间,民族英雄林则徐来新疆经过昌吉时,昌吉的地方官员和知名人士前来迎接,就是用“九碗三行子”接待林则徐的。
我很喜欢吃馓子,古有诗云:“纤手搓成玉数寻,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无轻重,压褊佳人缠臂金。”描述的就是这种食品。馓子是回族群众的传统食品之一。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馓子不仅造型独特,而且方便易制,色泽黄亮,香脆味甘。如今许多民族都有吃馓子的习俗,有时候我也会请少数民族同事帮我做油馓子,作为零食。
这里也是游客集散中心。在旅游购物区,主要经营新疆各民族特色的服装、服饰、花帽及民间精美的手工艺品,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纪念品。一排排民族特色手工艺品小店里,各类商品琳琅满目,任游客选购。
一尊高34.6米,共七层的平安塔,坐落在小吃街里。登临塔顶,可以看到小吃街和人民公园的全景,我昨天去的时候,估计是寒冬腊月,游客稀少,平安塔并未开放。我围绕平安塔四周转了一圈,看到“我在昌吉很想你”的牌子,心里暖暖的感觉,想起了两百多年前,清乾隆皇帝曾御笔提名这座小城为“宁边”城,还有清代粮仓的旧址等等。
夏季,这里是城市最热闹的地方。露天的花儿戏台,是一年一度举办美食节,旅游节等序幕式的地方。平日里,每逢周末,这里都有文体节目表演,让游人享尽美食后,还可享受一场精彩的花儿表演。冬季天气寒冷,暂停了文体节目,这里正在进行年货节的准备。
有一组骆驼雕塑,它们形态各异地凝视着远方。我每次看到骆驼,耳边仿佛能听到悦耳的驼铃声声,回想起古代丝绸之路的繁华景象,这里曾是举世闻名的古代丝绸之路新北道,连接着古代东西方文明。
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饮食习惯和烹饪技艺。在长期实践和交往中,各民族相互借鉴,相互欣赏,相互促进,形成了新疆美食的特色。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味道,昌吉小吃街,已经成为昌吉市一张独特的城市文化名片,吸引着八方来客。在这里,吃的是一种味道,品的是一种民俗,领略的是一种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