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迎接高考

2023-04-07 11:14:48
标签: 怀旧 情感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正逢读书时,国家已经恢复了高考,我们懂得了知识改变命运。农村的孩子,只要努力学习,通过高考,就可以改变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描绘出一个与父辈们不一样的人生蓝图。于是,父母开始督促子女好好学习,尤其是队里的一个知青考上大学,成为当时最热门的话题,也激励着那时中学的我。

  考上高中,就开启了住宿模式。一间大宿舍,住了20多人,每天闹哄哄的,白天除了三餐回宿舍吃饭,基本上都在教室学习。我上初中时,任课老师基本上都是高中生毕业后,经过短暂的培训,就来学校教我们这些初中生,教学水平自然不太高,加之我本身学习底子比较薄,上高中就立刻感觉到差距,我就努力学习,提高各科成绩,同时还要克服晚上不适应的群体生活。

  通过高一的努力,学习成绩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是,能否能参加高考,还是不确定。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们的高考之路分两个阶段,即预考和正式高考。所谓预考就是预选考试,成绩进入前几名的学生,才有资格参加全国的高考,记得我高考时,文科学生预考成绩前三的才能进入七月的全国高考,因此在高一努力的基础上,我必须倍加勤奋。

  高中那些年,我天天都是早早起来背书,晚上宿舍电灯关了,我就点一盏煤油灯静静地伏案做题。40年前的新疆,冬天很冷,早上起来,先把炉子点燃,带一本书就户外跑步热身然后背书。一次,为了弄懂一段文言文,站在原处反复熟读,几经琢磨,终于理清楚了含义,心里一阵兴奋,才发觉手脚都冻得快没有知觉了。

  在预考前,学校一般都会组织几次摸底考试。一次摸底考试前,我因没有生活费了,周六放学后,向老师借了一辆自行车,骑车回家,学校距离我家有50多里路。结果第二天,大雨磅礴,只到中午才停下来,道路泥泞不堪,周一就是摸底考试,咋办?老师说摸底考试也很重要,为了不影响高考,我只能步行到学校,妈妈很不放心地送我一段路,直到看不见我的背影。50多里的路,我一个人深一脚浅一脚地走了五个多小时,在傍晚终于回到学校,直奔教室上晚自习,老师都惊讶地看着我,他没想到我会走五个多小时赶回来。晚上睡觉前,才发觉脚后跟全是水泡,疼得不敢脱鞋。

  那时,陈景润,张海迪是我们一代学子的偶像,老师们也经常给我们讲他的故事说,陈景润从食堂打一壶开水,买几个馒头和一点小菜,回到他那6平方米的小屋,一干就是一整天,有时停电,他就点着煤油灯看书。他的房间,除了见到一张木床、一个课桌、一把木椅,余下的就全是一堆一堆的草稿纸。学海无涯苦作舟,感到学习很苦时,心里很烦时,我就想想陈景润的故事,还有张海迪身残志不残的事迹,他们是我学习的助推力。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努力学习,我顺利通过预选并在七月参加高考,成绩不错,考上了省内重点大学,不仅成为家族的荣耀,也是后来学子的榜样。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几十年过去了,青春已逝,你若问我青春是什么味道?我说,青春就是一杯咖啡,品过了那重重的苦涩,你便收获了那沁人心脾的香醇。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