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总是喜欢以怀旧的方式慰籍风尘,尤其是到了一定年龄,人老多情,总是会想起很多往事…… ---题记
乌市首家怀旧主体美食街区《城南往事》,位于沙区的七一酱园综合购物中心五楼,集吃、喝、玩、娱、购五位一体的体验式情景街区。前些日子盆友无意中一句话,却拨动了我的好奇,于是前往体验,我直奔五楼,果然一种别样的氛围,将我带入到上世纪60~80年代。
这里以美食为平台,以怀旧为基调,环境氛围都是上世纪我出生成长的环境,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喜欢怀旧,不仅仅是因为老了,而是因为当怀旧的时候,所有过往的烦恼都隐隐淡去,在时光中沉淀下来的全是美好,对童年的眷恋,对四季里那份纯粹快乐的怀念,其实来自我们心底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看到了七一酱园的一角。这里是新疆调味品行业的开拓地,它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876年,其前身是由新疆酱醋始祖左宗棠创立的“吉美丰”“义兴泰”两家酱醋作坊,1952年,两家酱醋作坊通过公私合营焕发新生,王震将军利用左宗棠留下来的川湘配方加以改良,并扩大生产规模,用党的生日亲自为其命名“七一酱园”,而这个名字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延续至今,成为新疆仅存的中华老字号调味品牌。
摆放的老物件,让往事历历在目。那台马灯,是父辈们夜晚去垄田浇水用的。记忆中缝纫机,只有个别家庭凭借票证才能买上,我老爸就是连队会组装修理的少数人之一。小时候最喜欢围观爆米花匠,爆锅时那令人害怕又激动的响声,也最怕那一声“砰”的巨响,一口葫芦状的爆米花机满载着颗颗玉米粒,在一团炉火的炮制下,顷刻变成了蓬松香甜的爆米花。
儿时的味道纯真,虽生活清贫亦不觉得苦,因为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每个家庭的生活基本差不多。一个年代的物件记录了无数个醉人的故事,那台录音机,是当时八十年代最吸引年轻人眼球的,声音一放,哈墨镜,牛仔裤,快乐蹦迪,现在已经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成为记忆。
照一张相是一件奢侈的消费。家里有小孩过百天或者逢家人大寿时,才去照相馆拍一张。我的第一张照片还是初中时,正式的集体合影,到了高中毕业时的时候,还是黑白照片。那时衣服可谓是四季装,一件罩衣,天冷了,就加秋衣,毛衣,棉衣,天热了就一件件地减去,过年的样子就是“穿新衣,放鞭炮……”简单又热闹。
站在一个婚房前,让我想了70年代的结婚的“三转一响”,即缝纫机、自行车、手表、收音机,到了80、90年代,变成了“四大件”,就是黑白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录音机,再到现在,房子,车子等等,经济的高速发展,老百姓婚礼的必备品也在不断变化中。
看到马市巷的字样,望文生义地想到,曾经是马匹交易市场,网上一查,果然如此,这个巷子有上百年的历史,属于热闹一时的地方,有这样的描述“不到马市一游,等于只逛了半个乌鲁木齐”,可见繁华程度。地名不仅仅是个名称,每个时代的街路名称都鲜活地显现出那个时代的政治、文化、民俗和生活方式,清代乌市的街路不超过10条,而现在有3000多条。
步入“上海老码头”场景,心里还纳闷,后了解到,这是源于纪念上海知青对新疆的深远影响力。上世纪60年代,近10万上海知识青年奔赴新疆参加兵团开发建设,他们对新疆地区的经济、文化、科技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尤其是物质文化教育方面。
尽管时间变迁,但不能忘记过去。一面墙体的旧报纸,即可以看旧闻,也是那时房屋墙面的装饰。房子是土墙,用报纸护墙,既干净又好看,理发店之类的店面都是国营的,简简单单几个字,没有任何装饰,简单明了。
这里重新呈现了乌鲁木齐旧时风貌;公用电话、公交站牌、歌舞厅、老式理发店、粮油店、游戏厅等场景,营造出浓郁的城市年代感。来这里,可以边吃饭边寻找记忆中小时候的生活模样和状态。城南往事与其说是一个怀旧主题餐饮街区,不如说,这是一道打开记忆的闸门,每个老街景、每个老物件背后,都是你我走过的年华。
播放的音乐,也是那个时代的流行歌曲,我在这里,点份饭菜,或者喝杯饮料,踏着音乐的节拍,置身过去的环境,心里只有满满的美好,那些烦恼会随着熟悉的音乐而忘记,让自己心里舒服、平静、无争。于是你可以这样想,怀旧不仅仅是老了,而是为了重拾时光的纯真与美好。
人一旦开始怀旧,不一定说他真的变老了,但是说明他的心态已经开始成熟了,因为一个人只有真正经历了很多的时候,才会不断的去回想起自己的从前自己以前经历过的事情,别想着以后的事情就是会对自己的以前和未来有一个更好的总结。
怀旧的人,渴望在一个碎片化的世界中获得一种连续性。如果说,年老的人来这里,是一种重温,而年轻人来这里则是一种延续,是一种历史和文化的延续。旧不一定代表消极和过时,相反,它潜藏着生命力,甚至有机会成为恒久的经典。年轻人到这里,看到时代的过去,才能把握未来的方向。
城南往事,一个怀旧的地方,一个静等灵魂的地方,不妨抽空去看看。她地处乌鲁木齐沙区七一酱园。
城南故事多:城南往事----一个怀旧的地方
人总是喜欢以怀旧的方式慰籍风尘,尤其是到了一定年龄,人老多情,总是会想起很多往事…… ---题记
乌市首家怀旧主体美食街区《城南往事》,位于沙区的七一酱园综合购物中心五楼,集吃、喝、玩、娱、购五位一体的体验式情景街区。前些日子盆友无意中一句话,却拨动了我的好奇,于是前往体验,我直奔五楼,果然一种别样的氛围,将我带入到上世纪60~80年代。
这里以美食为平台,以怀旧为基调,环境氛围都是上世纪我出生成长的环境,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喜欢怀旧,不仅仅是因为老了,而是因为当怀旧的时候,所有过往的烦恼都隐隐淡去,在时光中沉淀下来的全是美好,对童年的眷恋,对四季里那份纯粹快乐的怀念,其实来自我们心底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看到了七一酱园的一角。这里是新疆调味品行业的开拓地,它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876年,其前身是由新疆酱醋始祖左宗棠创立的“吉美丰”“义兴泰”两家酱醋作坊,1952年,两家酱醋作坊通过公私合营焕发新生,王震将军利用左宗棠留下来的川湘配方加以改良,并扩大生产规模,用党的生日亲自为其命名“七一酱园”,而这个名字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延续至今,成为新疆仅存的中华老字号调味品牌。
摆放的老物件,让往事历历在目。那台马灯,是父辈们夜晚去垄田浇水用的。记忆中缝纫机,只有个别家庭凭借票证才能买上,我老爸就是连队会组装修理的少数人之一。小时候最喜欢围观爆米花匠,爆锅时那令人害怕又激动的响声,也最怕那一声“砰”的巨响,一口葫芦状的爆米花机满载着颗颗玉米粒,在一团炉火的炮制下,顷刻变成了蓬松香甜的爆米花。
儿时的味道纯真,虽生活清贫亦不觉得苦,因为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每个家庭的生活基本差不多。一个年代的物件记录了无数个醉人的故事,那台录音机,是当时八十年代最吸引年轻人眼球的,声音一放,哈墨镜,牛仔裤,快乐蹦迪,现在已经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成为记忆。
照一张相是一件奢侈的消费。家里有小孩过百天或者逢家人大寿时,才去照相馆拍一张。我的第一张照片还是初中时,正式的集体合影,到了高中毕业时的时候,还是黑白照片。那时衣服可谓是四季装,一件罩衣,天冷了,就加秋衣,毛衣,棉衣,天热了就一件件地减去,过年的样子就是“穿新衣,放鞭炮……”简单又热闹。
站在一个婚房前,让我想了70年代的结婚的“三转一响”,即缝纫机、自行车、手表、收音机,到了80、90年代,变成了“四大件”,就是黑白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录音机,再到现在,房子,车子等等,经济的高速发展,老百姓婚礼的必备品也在不断变化中。
看到马市巷的字样,望文生义地想到,曾经是马匹交易市场,网上一查,果然如此,这个巷子有上百年的历史,属于热闹一时的地方,有这样的描述“不到马市一游,等于只逛了半个乌鲁木齐”,可见繁华程度。地名不仅仅是个名称,每个时代的街路名称都鲜活地显现出那个时代的政治、文化、民俗和生活方式,清代乌市的街路不超过10条,而现在有3000多条。
步入“上海老码头”场景,心里还纳闷,后了解到,这是源于纪念上海知青对新疆的深远影响力。上世纪60年代,近10万上海知识青年奔赴新疆参加兵团开发建设,他们对新疆地区的经济、文化、科技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尤其是物质文化教育方面。
尽管时间变迁,但不能忘记过去。一面墙体的旧报纸,即可以看旧闻,也是那时房屋墙面的装饰。房子是土墙,用报纸护墙,既干净又好看,理发店之类的店面都是国营的,简简单单几个字,没有任何装饰,简单明了。
这里重新呈现了乌鲁木齐旧时风貌;公用电话、公交站牌、歌舞厅、老式理发店、粮油店、游戏厅等场景,营造出浓郁的城市年代感。来这里,可以边吃饭边寻找记忆中小时候的生活模样和状态。城南往事与其说是一个怀旧主题餐饮街区,不如说,这是一道打开记忆的闸门,每个老街景、每个老物件背后,都是你我走过的年华。
播放的音乐,也是那个时代的流行歌曲,我在这里,点份饭菜,或者喝杯饮料,踏着音乐的节拍,置身过去的环境,心里只有满满的美好,那些烦恼会随着熟悉的音乐而忘记,让自己心里舒服、平静、无争。于是你可以这样想,怀旧不仅仅是老了,而是为了重拾时光的纯真与美好。
人一旦开始怀旧,不一定说他真的变老了,但是说明他的心态已经开始成熟了,因为一个人只有真正经历了很多的时候,才会不断的去回想起自己的从前自己以前经历过的事情,别想着以后的事情就是会对自己的以前和未来有一个更好的总结。
怀旧的人,渴望在一个碎片化的世界中获得一种连续性。如果说,年老的人来这里,是一种重温,而年轻人来这里则是一种延续,是一种历史和文化的延续。旧不一定代表消极和过时,相反,它潜藏着生命力,甚至有机会成为恒久的经典。年轻人到这里,看到时代的过去,才能把握未来的方向。
城南往事,一个怀旧的地方,一个静等灵魂的地方,不妨抽空去看看。她地处乌鲁木齐沙区七一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