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化玉颜色作假探讨【转】
标签:
矿物树化玉休闲珠宝 |
分类: 收藏鉴赏 |
http://tieba.baidu.com/p/1463368754?pn=1
作假者对于利益的趋向,就好比苍蝇对于便便的迷恋。哪里有利益,哪里就有他们蠕动的身影。出于对造假者的鄙视唾弃,以及唤起大家对这些作假树化玉的提放和辨认,我最近跑了不少地方去获取第一手资料,以方便大家学习和辨别。当然,此篇文章仅为长歌个人观点,如有错误不当地方,欢迎批评指正。
树化玉颜色造假,无非是绿色和红色。蓝墨色作假十分困难,再加上价格不如绿色和红色树化玉闪亮,暂时目前还未见到蓝墨色造假,至少我自己未见。
红色造假相对少,目前我尚未搞到红色造假树化玉的第一手资料,因而在此重点谈谈绿色造假树化玉。
树化玉颜色造假地点,目前据我所知,多集中在两个地方,山东临朐和云南瑞丽。云南瑞丽作为树化玉的源头,作假树化玉也并不常见,据说多为一些河南人在做。具体情况未知。而山东临朐,号称江北最大的奇石集散地,那里我倒是去过几次考察和采集第一手资料。在山东临朐奇石市场经营树化玉的店铺很多,但是敢在店铺里堂而皇之摆放作假绿色或红色树化玉的,也并不常见。常见的是在一些转战全国各地奇石展的临朐奇石商家们的店铺前。原因不说自明。
颜色造假,自然离不开颜色,先让我来说说颜色的成因:
颜色是光线进入我们眼睛后的识别,因此颜色与光线密不可分。学过高中物理的人都知道,光具有波粒二象性。光有不同的波长,人眼对波长为380-780nm之间的光有彩色感觉,就是我们能够识别的赤橙黄绿青蓝紫等。超过这个范围的波长人眼都无法识别。如波长小于380nm的紫外线,波长大约760nm的红外线和远红外线等。举个例子说明,草莓是红色的,但它自身并不具备红色的要素,只是在照射到草莓的可见光中,只有让我们感知到红色波长的光波被反射出来,射入我们眼睛,因而我们感知到红色。其他可见光的光波被苹果表面吸收。明白了颜色的成因,我们来理解颜色造假也就轻松多了。
下面我们来探讨下常见玉石造假的类型:
一,热处理
将宝石放置在可控气氛和温度的加热设备(电阻箱,马弗炉,石墨管炉,烧结炉等)中,添加不同的化合物后涂填物,选择不同的温度范围和气氛条件下(氧化,还原,中性),加热速率(升温,冷却)及恒温时间对宝石进行热处理,使得宝石颜色、透明度、净度、光学效应等外观特征得到明显改善。其原理是改变玉石组成分子中的共价键,从而改变光线照射到上面时对于光波的吸收,进而改变了颜色。例如,氧化气氛和高温条件下,对钱蓝灰色宝石进行热处理,通过Fe2+→Fe3+的转化,使之转变为橙红色。


此种方法常见于红蓝宝石、绿柱石、碧玺、锆石、黄玉、水晶、玉髓等,树化玉尚未发现,即使理论上可行,颜色也会极其不自然。
二,高温高压处理,与热处理原理类似,是针对钻石处理的方法,在此不在赘述。
三,辐照及激光处理
基本原理是利用辐照源的带电离子(加速电子、质子)、中子或γ射线辐照宝石,通过带电粒子、中子、或γ
射线与宝石中离子、原子、或电子的相互作用,最终在宝石中形成电子--空穴心或离子缺陷心。辐照的本质是提供激活电子、格位粒子或原子发生位移的能量,从而在被辐照的宝石中诱生辐照损伤心,进而产生颜色或者改变颜色。常见于钻石,珍珠,绿柱石,碧玺,锆石,黄玉,水晶等,对于玉髓类并不适用。因硅化木组成成分为玉髓,加上辐照和激光处理设备成本十分高昂,一般造假者难以实现,因而这种造假目前可以暂时排除。
四,涂覆、镀膜处理
涂覆、镀膜处理是一种表面处理方法,其主要特点是采用一些无色或有色人造树脂材料均匀的附着在玉石表面,常见于玉石截面造假,树化玉中并未发现,鉴别方法也相对容易,在此不再赘述。
五,表面与体扩散处理
多用于红、蓝宝石中,一般用以改善颜色和产生颜色或星光效应。其处理方法大致为,在磨成刻面的宝石胚料表面覆以氧化铝和致色剂(如铁、钛、铬、镍氧化物),在超高温条件下(1800-2000℃)进行加热处理,促使致色色素从表面扩散进宝石内,而产生一个很薄的颜色层。由于高温所造成的表面熔融,宝石须精再次抛光。
六,染色处理
下面重点叙述下面重点叙述染色处理,这也树化玉颜色造假的主要作假方法。染色是一项古老的优化处理技术,主要选用一些不易褪色的无机和有机染料,在低温加热条件下对某些无色单晶(需经淬火处理)和多晶质宝石、隐晶质宝石进行染色处理,使之着色。硅化木属于玉髓范畴,为隐晶质。
染色,最低级的要表面涂一层染料,这种料子表面发涩发浊,无光泽,没有玉石温润透亮的感觉,只能糊弄一些刚入行的小白。如下图所示(图片来自贴吧一石友,如有不妥,请告之删除)


这种低级作假容易辨别,而且颜色容易脱落
目前就我了解的树化玉绿色作假,多为用用重铬酸钾为染色剂,用铵盐为固色剂,经浸泡和低温烘烤而使得白色或灰色树化玉转变为绿色。也有的用硫酸铜或其他致色剂久煮上色。上色完成后再经过进一步加工和抛光等,掩盖作假痕迹。下面是我亲自拍到的一些作假明显的绿色树化玉。
硫酸铜溶液作假绿色相对单一,不会产生其他杂色,因为硫酸铜相对稳定,加热时不会发生反应。而重铬酸钾加热会分解生成黄色的铬酸钾和墨绿色的三氧化二铬,并放出氧气,所以颜色会变深。相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如下:
4K2Cr2O7==加热==4K2CrO4+2Cr2O3+3O2↑
重铬酸钾中的铬为+6价,显黄色
当+6价的铬被还原成+3价的铬时,就显绿色 。
因而在重铬酸钾作假的树化玉中,偶尔会见到黄色,如下图所示
言归正传,从技术上来证明我自己的观点,这块厚度超过30毫米的亚冰种断面图片已经很好地说明了问题。
但也许有人会提出疑问,翡翠都能做出种水好的B+C货,那么树化玉也能。理论上确实如此。如何做出种水好的染色,染色必定要有孔隙,不然无法渗入。方法无非是用强酸强碱腐蚀砖头料,让其内部充满空隙,然后注胶注色。而且只能是质地差的砖头料,因为真正的亚冰种或冰种的料子内部致密,颜色根本无法进入。而且强酸强碱也很难与之反应。而砖头料里面含杂质多,这些杂质被强酸强碱腐蚀后内部就出现很多裂隙,填充如透明的胶质,因而看起来种水不错。那么能做到像我的绿料断面这种亚冰种质地并且绿色贯穿内部的效果的恐怕就只有注胶注色了。但这种也好判断,这种作假首先表面细看会有网状的坑裂纹,如图所示

而且这种注胶注色的假料,其内部颜色分布也不自然,不是自然分布,而是如树根状发散。因为颜色是顺着料子内部被腐蚀出来的空隙渗入的。如下图所示

而这块料子的颜色分布自然,并无网状颜色分布

再者,这种内部填充的胶多为环氧树脂,时间久了会老化,当然现在已经有人用性质更稳定的其他高级胶来替代,但是无论何种胶都是有机物,用火烤会发生化学反应变质。假设这块为注胶注色,那么在横断面上肯定会有暴露在外的凝固的环氧树脂或其他胶体,用火烤会变质变色,但我用火久烤则无反应。因而可以排除注胶注色可能。
再者,潇洒tan朋友说 底部变色为上色时变的颜色,炭化所致。颜色很薄的一层。
我的观点是:颜色很薄一层,就不必说了。我的断面截图已很明显说明了问题。那我就说底部变色吧,因为这位朋友经营树化玉,自己并不会造假,对于如何造假也是听说。我在查找资料方面却是花了不少力气。而且我知道树化玉绿色作假,多为用用重铬酸钾为染色剂,用铵盐为固色剂,经浸泡和低温烘烤而使得白色或灰色树化玉转变为绿色。
浸泡和低温烘烤,不至于让玉石变色,再就是从常识来说,石头里面已基本不含有有机物,高温加热树化玉,会炭化变黑,这点就违背科学常识了。
再就是底座,底座也是辨别树化玉产出年代和地域的一个很好的参考物。底座却为临朐当地所做,为我们山东地区的梧桐木,这只能说明它出自临朐奇石市场。临朐奇石市场存在绿色造假树化玉,但并不能说只要出自这里的绿色树化玉都是假货。临朐奇石市场作为江北最大的奇石集散地,经营树化玉店铺众多,每年从瑞丽买进卖出的料子不计其数。难怪有几个在瑞丽做树化玉生意的朋友说,树化玉一半的料子都卖给了山东人。
另外,这里还有一张料子完好前拍的一张图

颜色作假也很难做到其他杂色如此相间的程度。
当然,也会有人认为作假者无所不能,那是属于崇尚派了。我自己属于技术派,喜欢探讨其原理,认为技术上达不到的,我自然就认为真。
当然,这也仅仅是我自己的观点,毕竟自己只是个业余爱好者,免不了因为才疏学浅而看走了眼。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随着绿色树化玉价格的不断攀升,更多高超的颜色造假方法会随之出现,也许会有高人真能做出这种欺骗性极强足以假乱真骗过行家的假绿,那就只能怪自己水平太浅了。单凭肉眼很难辨别,那只能借助仪器和鉴定机构了。但是据我所知,稀有色树化玉鉴定现在仍是个盲区,虽然可以出具鉴定证书,但上面只是显示硅化木,不会显示“绿色硅化木”,“红色硅化木”等,即使绿色造假树化玉,证书上依然是硅化木,不会显示“处理”等字样。虽然理论上可以参照翡翠颜色造假的鉴定体系做出真假颜色鉴定,但是不能出具相应的标示证书,这就制约了稀有色树化玉的发展空间。我一个上海的朋友曾跑遍了上海最大的几个宝石鉴定机构,都是无功而返。
当然,这只是我自己对于几个城市宝石鉴定机构了解到的情况,我感觉这种情况应该有普遍性。如若真有其他地区的宝石鉴定机构可以做到树化玉颜色真假的鉴定并出具证书,那对树化玉的发展真是一件大喜事
玉石染色,其原理基本类似,大家可以从成熟的翡翠染色方面汲取很多经验。
另外给初入行的朋友提个醒,就目前来说,没有专家的指导,对于红料和绿料的购买一定三思而后行!最后的建议是,对于投资收藏的树化玉,尽量将其束之高阁,摆在外面难免有碰到摔碎的危险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