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名胜与门票经济挂钩的误区
<<新京报>>4月5日报道:井冈山门票涨了、台儿庄门票涨了……清明小长假期间,不少景区门票争先恐后地迈入了“百元时代”,网友感叹,秀美河山成了“玩不起的风景”。专家认为,景区涨价背后,除了有运营维护成本的现实,更反映出旅游产品结构的不合理、景区盲目的攀比心理和地方财政对门票收入的依赖。
江西省发改委3月31日公布,实行一票制的井冈山景区门票由130元/人次调整为160元/人次,同时实行淡旺季票价浮动:旺季上浮最高价为190元,淡季下浮不限。曾一度免费的山东台儿庄古城4月1日正式涨价,门票由每张100元涨至160元,一次性涨价幅度达60%。
笔者认为:一些地方政府把门票经济与风景名胜挂钩是在走入一种旅游发展的误区.谁都知道,一些风景名胜和历史人文地区是不可复制的紧缺资源,如果为了自身的利益,一些利益部门不是保护性开发,而是把她作为”摇钱树”来进行短期行为来”摇钱”.
一是地方财政对门票收入有依赖,就像公路收费站一样,她同样是地方财政收入的来源之一,一个地方如果有了这样的一两个不可复制的”摇钱树”,那这个地方的官员能不”优哉游哉”.物价上涨时,我的门票就涨价,而且还是大幅度上涨,一涨就是”六十多”.
二是地方一些名胜景区为了提高从事旅游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在景点门票里作文章,把门票收入的一定比例按人数回扣给导游和司机,回扣比例有的高达几十,那么随着物价的不断上涨,为了维持他们的正常收入,他只有打门票”涨价”的主意,还是要游客来承担,”羊毛还是出在羊身上”.
三是这样的自杀性的风景名胜与门票经济挂钩的旅游发展模式,只有阻碍中国旅游经济的发展,这是”杀鸡取卵”的短期行为,会给子孙后代留下骂名的.
因此,笔者建议:
“弱化门票经济”,景点门票收费需要引入长效的监督机制,规范不合理收费,还需要地方政府转变思维,变“小旅游”为“大旅游”.
通过发展和旅游密切相关的周边服务产业,提供人性化的服务,才能让游客感到物有所值,形成良性循环。
2012年4月6日于六三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