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监察监督”,公车消费监督之利器
《南方都市报》8月6日报道:广州黄埔区用四大高科技手段进行公车改革试点,给每辆车加装一套强大的电子设备,无论车子去过哪里都会记录下来,领导用车要刷证并记录下来,电子围栏限制车辆出广州,自动生成数据报表作为报销依据。另外,各部门只能看到本部门的用车情况,区纪检部门可以看到各部门的用车情况。这套系统每年的维护费是44万元。
笔者对广州黄埔区的这一公车改革创新表示敬佩,它是使用高科技手段进行的适时监督,而且由区纪检部门统一掌控整个辖区的公车使用状况,做到一目了然,对公车私用、公车烂用状况有了明确的记录,做到赏罚分明。
我们知道,公车消费产生腐败,已经是全社会的共识。公车真正用于公务才三分之一的时间,而其余三分之二则被官员和司机平分。公车几乎成了官员自己的私家车。公车消费作为“三公”消费之一,一直受到人们的诟病,要求对公车进行改革的呼声此伏彼起。所谓公车改革,一是要减少公车数量,二是减少公车私用,三是减少公车开支。
但是,我们也会听到不同的声音,有人认为,公车改革就是要改革掉官员和司机的官僚习气,减少公车的配置数量,还要每年增加几十万的监控设备费,是否有公车改革未成功,还浪费国家的资金。
笔者不赞同这一观点,我们仍以广州黄埔区为例:算一笔账,黄埔区目前有400余辆公车,以400计算,按改革前每辆车每年使用费30000元(含油、维修、过桥过路费),400辆车一年就要耗掉1200万元的使用费。若安装了“电子监察监督”器,在纪检部门的监督下,每辆车能省下三分之一的费用,一年就是节省400万元,400万元与44万元的维护费相比,熟轻熟重?各为看官一看便会明白。
在目前还没有有效的扼制公车公款消费的政策出台之前,“电子监察监督”器不失为有效控制公车公款消费的利器,并建议逐步向其它地方推广。
2010年8月8日于桂林布衣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