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由赣州遇洪不涝,宋代排洪系统显功劳所想到的

(2010-07-15 06:50:24)
标签:

杂谈

分类: 杂文

                  由赣州遇洪不涝,宋代排洪系统显功劳所想到的

 

    据中国青年报2010年7月14日报道: 当洪峰到达江西省第二大城市赣州时,遭遇的是这样一幕情景:儿童在城门口水滩里嬉戏钓鱼,买卖人在滔滔洪水边安然地做着生意。看起来,他们丝毫没有把“洪涝”当做“灾害”。

 

  6月21日,赣州市部分地区降水近百毫米,市区却没有出现明显内涝,甚至“没有一辆汽车泡水”。此时,离赣州不远的广州、南宁、南昌等诸多城市却惨遭水浸,有的还被市民冠上“东方威尼斯”的绰号。一时间,效率低下、吞吐不灵的城市排水系统成了众矢之的。

 

  这一切的不同,都源于赣州市至今发挥作用的,以宋代福寿沟为代表的城市排水系统。

 

   包括广东省一位城管局局长在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都承认,城市排水系统做得最好的是江西赣州。不过,他略显不服气地强调,“这个系统也是古人留下的”。

 

    笔者看到这则消息,觉得我们的祖先很多问题都比现代人想得长远。

 

    笔者在5月13日写过一篇《城改九亿元,损失十亿元,谁之过?》,提出过自己的观点,看来还是“功利主义”在作怪,难道我们还不如近千年前的古人。

 

    据史料记载,在宋朝之前,赣州城也常年饱受水患。北宋熙宁年间(公元1068年—1077年),一个叫刘彝的官员在此任知州,规划并修建了赣州城区的街道。同时根据街道布局和地形特点,采取分区排水的原则,建成了两个排水干道系统。因为两条沟的走向形似篆体的“福”、“寿”二字,故名福寿沟。

    不过,每逢雨季,江水上涨超过出水口,也会出现江水倒灌入城的情况。于是,刘彝又根据水力学原理,在出水口处,“造水窗十二,视水消长而后闭之,水患顿息”。

 

    至今,全长12.6公里的福寿沟仍承载着赣州近10万旧城区居民的排污功能。有专家评价,以现在集水区域人口的雨水和污水处理量,即使再增加三四倍流量都可以应付,也不会发生内涝,“古人的前瞻性真令人赞叹”。

 

     我们现在很多大城市的城改,动的心思在房地产上,对城市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只要不是眼前发生的,就有很多政府部门认为可有可无,而在洪涝灾害发生后,千方百计去找客观理由,什么“百年一遇”、“五十年一遇”、“三十年一遇”之类来塘塞。就是不找主观上的理由。那赣州“千年一遇”也不涝说明什么?

 

     还是笔者说的那句:政绩观让灾害有机可趁,我们想想:每个城市的排洪系统工程对市民来讲是个“德政工程”和“民心工程”。如果都像千年前的赣州知州刘彝一样,建好排洪系统后还要不但的完善,让实践检验她的作用,我们的现代城市也不会年年发生洪涝灾害。但是,我们的一些官员是否为了“政绩”而“急于求成”,在城改论证和防内涝体系上没有严格把关,让“时间”抢走了“质量”,让“业绩”跨过了“监督”,让“现象”欺骗了“本质”,结果,受祸害的还是老百姓。

                                                 2010年7月15日于桂林布衣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