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说, 缺钙的《捐助》,把央视春晚也捐掉了
关于春晚,笔者连续写了<<老脸无新意,春晚须开大场面>>、《春晚“央视无睹”,堵的是老百姓的心》对央视春晚做了一些批评性的建议。
现在虎年春晚已经拉下帷幄,关于虎年春晚节目的讨论似乎才刚刚开始。也是我春晚三部曲中的《不得不说,缺钙的〈娟助〉,把央视春晚也捐掉了》登场了。
作为央视春晚重点推崇的“小品王”赵本山和他领衔主演的《捐助》,这次把央视整大了,笔者说句不好的话,也是通过这个小品,也许把央视春晚捐掉了。
赵本山对于这一小品,无疑是很为满意的。春晚之前,他就放出大话:王小利肯定会火。其小品编剧尹琪更是对观众夸下海口:“每六秒就会笑一次。”但遗憾的是,春晚一结束,网络上对于赵本山和《捐助》是一边倒的批评之声。其批评声音的惊人一致几乎是赵本山20年春晚岁月里前所未有的。
〈〈捐助〉〉为何出现老百姓不买帐的局面,演员还是那些演员,导演还是那些导演,同时还是最强势的春晚直播,为什么?笔者认为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捐助〉〉这一小品剧本内容的“缺钙”和演出的“缺钙”。
一是内容发掘的缺失,〈〈捐助〉〉所说的是,一个农民原本打算捐3000元钱的,结果捐出了3万元钱,这不但是他的全部,也把他亲家用来相媳妇的钱全部搭上了。对于这样的重大失误,他在亲家面前不但毫无愧疚之意,反而以为自己在做好事而理直气壮。虽有助人之心,但最后却步入“面子”误区,而且认为钱捐的数量越多越有面子,管你捐后死人倒屋还是去喝西北风——这哪是真正的捐助?这分明是在拿钱买面子,这也不是当代农民的真实写照,而是在嘲讽农民的单纯和幼稚。
而对被捐助对象那位寡妇,更是让人大跌眼镜,她见了捐助自己的对象不是下跪,就是喊爹,甚至要把自己的后半生相托。这哪是真正的受助?这分明是见钱眼开,在钱面前,什么道德、什么羞涩、什么尊严都统统见鬼去了!
二是央视在“利”的驱使下,植入广告令人反感。从刘谦的“汇源”赵本山的“搜狐”和“国窖1573”,比比皆是,“利”大了“弊”就多了。
三是央视太相信“明星演员”为春晚衬门面,就拿〈〈捐助〉〉小品来说,小沈阳在小品中可有可无。作为2009年春晚最火的小品演员,观众对小沈阳在今年春晚上的表现充满期待。但《捐助》里的小沈阳,却是个无足轻重的配角,可有可无,这种“屈才”,让人不得不感叹赵本山力捧王小利的刻意之心。可是,没有了深刻内涵的作品,上再多的“明星演员”和“明星效应”也无济于事,因此,反而被老百姓“反感了”。
2010年2月15日于桂林布衣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