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财政”突击花钱”,官商回家好过年(该文2009年12月18日发表于<<中国侨报>>
<<第一财经日报>>12月13日报道,在全年时间进度已完成91.7%后,全年财政支出的进度仅完成了73.8%,预算支出的进度大幅落后于时间进度。财政部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往年出现的财政支出年底突击花钱情形今年仍将再次出现——根据预算支出和已完成支出间的差额,仅12月一个月,全国财政部门要突击花掉2万亿元。
一年财政预算支出7.6万亿,最后一个月就要花掉2万亿,是一种什么概念,它占全年总预算的26.3%,也难怪老百姓不存在疑问,也让网民议论纷纷,因为这种一个月突击花钱显然是非常值得担忧的。
公众担忧什么,政府非常清楚,但是,这2万亿可以不花吗?不能!
公众担忧的是,因为“突击”,因为“2万亿”占全年财政支出的26。3%,数额巨大,老百姓担心在“突击”的被后会不会存在财政资金浪费、滥发福利奖金、官员寻租腐败,这就是公众担忧的‘年底财政“突击花钱”,官商回家好过年’真正意义所在。
每年财政部都强调“要不断加强财政支出管理,防止年底突击花钱”。但是,令公众比较费解的是,年底突击花钱为何总是“防而不止”?而且每年“突击”的数目越来越大。出现这一现象的本质原因究竟是什么?为何预算批准了可以花的钱,却总是花不出去?是预算本身就虚高,还是预算拨付的速度有问题?
其实,笔者认为,现在最重要的还不是辨析原因,而是当年底突击花钱无可避免地出现之后,我们要采取“突击”手段,斩断趁机伸向2万亿的黑手。这就是我们监管部门和审计部门所要采取的“突击监管”和“突击审计”
有了“突击监管”和“突击审计”这两把利剑,2万亿的去向就有一个明晰的方向和着落。
一是该花的钱一分也不能少花。比如增加政府公共投资规模,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三农”、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社会养老、节能减排等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缓解企业经营困难、应对金融危机、加强公共安全建设、支持灾后恢复重建等。
二是不该花的钱一分也不能乱花。比如须要严格控制的一般性财政支出,尤其是居高不下且为舆论广为诟病和为公众深恶痛疾的“三公”费用、滥发福利等,非但不能乱支,相反还须要整体压缩。
只有这样,“突击花钱”变成了“突出民生”需求,这样的花钱才让老百姓津津乐道。
2009年12月15日于桂林布衣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