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电影 |
《我的父亲母亲》是我收藏的第一部电影
为了父亲和母亲的这段感情,我不知道流过多少次眼泪
小小的村庄往往能发生这样纯粹的爱情
我该去支援辽西北啦^_^
一挂马车把父亲接到了村子里
“小时候听母亲说起过,父亲念书的声音特别好听,母亲不识字,有些课文她也听不懂,但是他觉得父亲念书的声音是天底下最好听的声音。从这天开始,母亲就天天去听。后来村里面的人习惯了,就没人再去听了,可是母亲还是去听,她一听就听了四十多年……这已经成了她生活中的一部分了……”
母亲当时是村里最漂亮的姑娘
第一次
“照那时候的规距,凡是盖房这样的大事儿,家家户户都要往工地上送饭,给干活的男人吃。那几天,母亲净挑好吃的做,希望父亲能吃上一口”
“父亲对我说过,他第一次到母亲家吃派饭的时候,母亲站在门口迎他,他记着母亲扶着门框站在门口的样子,就像一幅画儿……他说很多年都忘不了这幅画儿……”
“先生来咱三和屯儿有一个月了啊……”
“一个多月了。”
“还呆得惯吧?”
“呆得惯。”
“呆得惯就好……先生家在县上住?”
“县城中关。”
“那咋来咱三和屯儿的呢?”
“学校毕业,在家没事儿,在街上乱逛,看着敲锣打鼓的叫人报名,也不知道干啥,我就报了一个。这不,就来了。”
“那不后悔?”
“不后悔。”
“为啥?”
“我喜欢。”
“一个多月了。”
“还呆得惯吧?”
“呆得惯。”
“呆得惯就好……先生家在县上住?”
“县城中关。”
“那咋来咱三和屯儿的呢?”
“学校毕业,在家没事儿,在街上乱逛,看着敲锣打鼓的叫人报名,也不知道干啥,我就报了一个。这不,就来了。”
“那不后悔?”
“不后悔。”
“为啥?”
“我喜欢。”
“我来跟你说一声:我要走了。”
“走?走哪儿啊?”
“我回县里面。”
“啥事儿这么急?”
“没啥事儿。”
“我在井台上看见他跟你吵架了。是他叫你回去的?他是谁呀?你回去干啥?”
“真没啥事儿。他们说有事儿问我,问完就完了呗。”
“那在这儿不能问?”
“他做不了主嘛。”
“那你还回来吗?”
“回来!我一定回来!学生们还等着我上课呢!”
“那你啥时候回来?”
“最晚……腊月初八我一定回来。腊月初九学生放假,我得在他们放假前回来呀。”
“进屋吃饺子吧。”
“饺子恐怕吃不了啦。我还有事儿呢。你和你娘就别等了,啊?”
…………
“对了,这个是我给你买的。配你那件红衣裳,好看。”他拿出给她买的发夹。
“那我等着你来吃饺子啊?”
“哎。”
父亲还是没来得及吃上这顿蘑菇蒸饺
“到了父亲答应回来的日子了。母亲一大早就站在那条路上等。她记着父亲说过的那句话:腊月初八一定回来。”
“那天母亲没走到县城,就晕倒在半路上了。有过路人看见,给村里捎了信儿,村长和夏大叔他们套上马车,连夜把母亲拉了回来。我记得村长后来跟我说过一次,说那天母亲的两手冰凉冰凉的,在马车上他用皮袄暖了一路,都没有暖过来……”
“天黑前,刚刚回来的父亲又被叫走了。因为他是偷着跑回来的。他是听说母亲的情况后,实在忍不住,就私自跑回来了。由于父亲的这次行为,使他和母亲最后见面的日子又推迟了好几年。后来我听乡亲们说,当父亲和母亲相聚的那一天真正到来时,母亲又特意穿上了父亲喜爱的那件红棉袄,站在路边等着父亲。从那天起,父亲就再没离开母亲一步……”
“这就是父亲和母亲的故事,他们相识相爱的过程都和这条路有关,这是我们村通往县城的一条普通的山路,也许就因为母亲曾经那么殷切、那么长久的在这条路上等待过父亲,所以她还想陪着父亲再从这条路上走回来.”
“那天抬棺来了一百多人,听村长说他们都是父亲的学生,他们知道了这件事情,就都赶来了”
“来的人大部分我都不认识,有的人比我大得多,我不知道他们都是父亲哪一年的学生,也不知该怎样称呼他们,村长说反正都是骆先生的学生嘛”
三宝创作的主题曲
悠扬的笛声、提琴声
清澈的女声舒缓地荡漾在这条美丽的山路之间
后一篇:六月未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