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乡这段长城在整个大同长城中,是最具特色的,地势平缓,不易防守,所以墩台筑得较为密集,给人一种烽燧连天的感觉,视觉上非常壮观。大同长城修筑在平川地区、且迄今保存相对完好的,只有长城乡这一段。


8月第一个周末和朋友去了山西省大同市阳高县境内的长城乡。长城乡是中国版图上唯一以长城命名地名的乡,位于阳高县西北部,地处采凉山北坡和云门山南坡之间,平均海拔1450米,与内蒙古丰镇市相邻,距大同市75公里。长城乡地广人稀,到了乡里想打听路线一直没遇到人,只好把车子开到长城乡便民服务中心,值班的同志非常热情地给做了指点。
长城乡境内长城东西贯穿全乡,东从守口堡穿山至长城乡的十五梁村,经十八墩村向西经镇宏堡过长城乡抵镇边堡,过镇川进入新荣区。长城乡境内地形复杂、墩台密集,20多公里的长城有墩台70多个。

车从县城沿神丰公路到长城乡,车进入山口,十九梁和堡湾一带,两边山峰上兀自矗立的连绵古长城烽墩,给初来乍到的我们以强烈的震撼,惊叹这片黄土地上的祖先以怎样的毅力、忍耐和艰辛,发挥了怎样的智慧才将这一奇迹完成。

从公元前7世纪楚国筑“方城”开始,秦始皇把各国长城连起来,东西绵延万余里,遂称万里长城。从战国时期到清朝早期,从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17世纪,至少有9个朝代修筑的长城在大同地区留下了遗迹。
明朝先后在大同地区修大边、二边 516.3公里,内五堡、外五堡、塞外五堡、云岗六堡等计城堡72座(城20座,堡52座),边墩776座,火路墩833座。其中镇边堡是“内五堡”之一,与之呈一条防线的其他四个堡是镇川堡、宏赐堡、镇鲁堡、镇河堡。
镇边堡是明长城在大同地区的重要关堡。原为民堡,因战时防御需要,在原基础上建为驻军堡,驻守边关防止和抵御蒙古人的骚扰与侵犯。镇边堡于本地其他防御城堡来说保存相对完整。
这里,明代修建的土长城与土建的民居还依稀可见,随着年代的久远和没有任何保护措施,这些记录历史的遗迹正在逐年风化消失。这里,民风淳朴,邻里亲和友善,家家不闭户,伴随着询问之声随意走入村里村邻之间......
镇边堡准确的行政称呼应该是:阳高县长城乡镇边堡村。镇边堡保存比较好,四边的堡子墙基本还算完整。破归破,总算还有两个城门立在那里。从堡子外边看,北边的边墙最好。

四百多年过去了,今天的镇边堡堡门摇摇欲坠,那段不知道是辉煌还是黑暗的历史就这样在世人面前戛然而止。


东堡门

残墙断壁








在镇边堡村的西堡门,进行堡门修复和镇边古堡“明代一条街”建设。


西堡门外有一个“古树”,视为“神树”供奉着,有个小围墙,还有个什么年代的古石碑碑头立在“神树”前。


采凉山北坡的景致


晋蒙两省交界,神丰公路两侧,联绵不断的夯土烽火台,立在苍莽黄土地上,显示出万里长城永不倒的风骨。


虽然已经错过油菜花盛开的季节,但是稀疏有残花在,我这个和油菜花无缘的人还是非常兴奋嘀!

沿着这条弯弯的小土路我们来到了十墩村的尽头,在这里等待日落。



阳高探访古长城,领略塞外风情,更多了一分其它地方没有的苍凉、幽远、古朴、沧桑、浑厚、原始、雄浑。内堡外墩,烽堠相望,几千年的烽火硝烟在落日余辉中穿越时空席卷而来,演绎过金戈铁马的悲壮,也上演过民族融合的喜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