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屋”不仅十分高大,外形酷似大象,而且可以移动,是一种巧夺天工的原生态房车。
大家都品尝到了在芭蕉林里烤好的香喷喷的“芭蕉面包”。
我们的车队在下午四点多时,到达距离阿尔巴门奇37公里的古戈山Guge,车子缓缓地在山道上蜿蜒而上,随着高度的变化,路边的植被也在渐渐变化,从湖边的茂盛水草到高大的桉树,从芭蕉、竹林到松树林 ,景色各不相同。因为山路陡峭,我估计如果是在雨季,越野车也很难开到这海拔2900米的山上来 。
在山顶的都则村Doze里,我们参观了一个人家的传统草屋。都则人Doze的草屋都是用竹子和芭蕉叶整体编制而成的,用高大的竹竿架起,外面再覆盖一层防雨的竹叶,建成后像一头大象,因此,称为“象屋”。
由于竹子很坚韧,富有弹性,因此都则人的“象屋”中心不用木头做梁柱,一般人家的全部家居功能都集纳在里面。从门口进去,由于没有电灯,靠的是地上的火塘以及蜡烛来照明。
草屋必须在干燥季节建造,两个成年男子要3个月的时间才能建起一栋草屋,大概可以使用70年。“象屋”每隔3年就要整理一次,把白蚁侵蚀的部分拆掉,房屋的高度因而不断降低,直到几十年后彻底缩小不能再用为止。另外,由于白蚁的侵蚀以及潮湿地面的腐蚀,“象屋”有时候需要移动。
因为“象屋”整体用竹子和芭蕉叶编制而成,4个人在屋内掌控,20个人在外面抬就可以移动房屋。这种可移动的“象屋”代表了都则人高超的传统建筑技巧。
都则人Doze的草屋都是用竹子和芭蕉叶整体编制而成的,用高大的竹竿架起,外面再覆盖一层防雨的竹叶,建成后像一头大象,因此,称为“象屋”。

从门口进去,由于没有电灯,靠的是地上的火塘以及蜡烛来照明。

屋内一角趴着一只小猫咪

在“象屋”前合影

在院子后面的芭蕉林中,一位都则少女把肥厚的芭蕉叶垫在木板上,然后用一个木片自上而下用力猛刮,肥厚的树叶不一会儿就只剩下残缺的纤维了,叶肉都刮成了一堆带汁的碎渣。能干的都则女人把这些碎渣收集起来,揉成一团,放进木盆。再将木盆放进浅浅的地窖里,木盆上盖着芭蕉叶,再压上几块石头。一周后,木盆可以取出,这些发酵的碎渣凝成一团,她们把发酵的碎渣用刀子切碎,再揉成面团,用手在上面按上一个手印,然后用芭蕉叶包好,直接在饼铛上烘烤,很快香喷喷,略带酸味的“因赛特”芭蕉面包就可以供大家品尝了。
第一步 刮芭蕉茎叶,刮下的都是碎渣

第二步 把刮好的芭蕉碎渣揉成面团放进木盆里发酵。

第三步 等待至少一周后,取出来发酵好的芭蕉渣,用刀子切碎,再揉压成饼。


做饼的姑娘开心的笑容

第四步 在火炉上烘烤后即可食用。

很快香喷喷,略带酸味的“因赛特”芭蕉面包就可以供大家品尝了。

这是在制作吃芭蕉面包时蘸用的酱

都则人还有一项专长,就是纺织。他们用绵花纺线,然后用原始的木质纺织机织布,染料用天然的矿石和植物汁液调制而成。红、黄、黑是他们最喜欢的颜色,常用在帽子和挂毯上。披肩大多是白色,在教堂做弥撒时必须穿戴披肩。

都则人自己用棉花手工纺线,织布、染色。

艳丽的色彩是用自己配制的染料染成的,天然不褪色。

这小伙子的发型好酷呀!

都则女人善良、 聪明、 能干。


兄妹


都则村民为我们安排了传统歌舞表演


椅子都是用羊皮绷的。

在太阳下山后我们离开了都则人的村庄,前往今晚的目的地阿尔巴门奇Arbaminch。下榻在Paradise Lodge,这里应该是Arba minch最好的Lodge。
Paradise Lodge前台漂亮的屋顶,描述的是生活在奥莫河谷原始部落的生活。

我们的原生态小屋




从Paradise Lodge观景台可以看到Nech Sar National Park的全景,风景如画。

在观景平台用早餐,享受宁静,感受大自然的美景......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