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亚大陆桥”,这个颇引人注意的名称,只有伊斯坦布尔才能拥有。

在伊斯坦布尔这样的千年古都中,小亚细亚文明,拜占庭遗迹,奥斯曼文化并存,随处一转身都是令人叹为观止的清真寺,在这里行摄,美景连连,大饱眼福。
在土耳其摄影之旅的第10天终于可以亲密接触伊斯坦布尔了,这个令我向往已久的魅力城市,待我慢慢掀起她的神秘面纱。我想如果史书中缺了伊斯坦布尔这篇章节,那么古文明势必将全面改写。
伊斯坦布尔宛如特洛伊神话中的美女海伦,优越的地理位置令它光芒四射,也令人觊觎。早在公元前7世纪,麦加拉(megarian)族首领拜占斯就率先在博斯布鲁斯海峡的高地砌石建起拜占庭城,公元330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意气风发地将城扩建了5倍,并赐名“君士坦丁堡”,定为国都。
200多年后拜占庭帝国皇帝查士丁尼在位时期,国力非常强大,君士坦丁堡也发展为国际大城市。
到了1453年,奥斯曼人攻陷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国宣告终结,君士坦丁堡更名为伊斯坦布尔,作为奥斯曼帝国的首都,直到20世纪初。
数千年来进入土耳其的各种政治势力,是伊斯坦布尔的文化、建筑、宗教乃至生活习俗随之产生了惊天动地的变化,在融合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今天的伊斯坦布尔已成为一座容纳1200万人口的国际大都市,但是那起伏的清真寺圆顶,挑战天际的高楼,五彩斑斓的香料,以及土耳其人复杂的血统,迥异的语言,使得伊斯坦布尔犹如罩着面纱的神密女郎,令人心醉神怡,流连忘返。
伊斯坦布尔三面环水,马尔马拉海,金角湾与博斯布鲁斯海峡环绕在其周围,它不但是世界上唯一一座横跨欧亚大陆的城市,更是拜占庭、奥斯曼两大帝国的首都。在这样的千年古都中,小亚细亚文明,拜占庭遗迹,奥斯曼文化并存,随处一转身都是令人叹为观止的清真寺,在这里行摄,美景连连,大饱眼福。
俯瞰伊斯坦布尔--阿塔图尔克大桥

伊斯坦布尔欧洲部分的城区

街景

今早的第一拍便是欧亚大陆桥,因为天气的原因拍摄效果不理想。一大早从欧洲部分赶到亚洲部分拍摄,再从亚洲部分回到欧洲部分,两次经过欧亚大陆桥,也充分“享受了”伊斯坦布尔的交通,比北京还严重的交通堵塞。
站在伊斯坦布尔的亚洲部分拍欧洲区域

这是亚洲部分的居民区

行进在欧亚大陆桥上

上午的第一站是古跑马场:在蓝色清真寺旁,有一块留下许多传奇的长方形遗址,它是罗马人占领君士坦丁堡以后于公元3世纪初修建的。
公元330年君士坦丁大帝重建跑马场,并举行了隆重的落成典礼。这时的面积已扩建为长400米,宽120米,是当时继罗马的吉克斯·马克西姆斯之后最大的广场,可容纳几万名观众。最初跑马场只用于比赛,后来也用于公众集会、婚礼等公共活动。随着蓝色清真寺的修建,这一广场也改叫艾哈麦德广场。
如今古跑马场早已不见踪影了,倒是在广场的中轴线上还留有许多古迹。
喷泉亭是一座奥斯曼式的建筑,是1901年的德意志帝国皇帝威廉二世访问奥斯曼帝国时送给苏丹的外交礼物,由君士坦丁堡最好的工匠建造,这个大礼物在当时应该是赏心悦目的,可惜时过境迁,亭榭虽在,各种涂鸦却已将喷泉的美观破坏掉了。

埃及方尖碑,又叫迪克利石碑,是伊斯坦布尔最古老的石碑,迄今已有3500多年的历史。方尖碑是埃及法老为纪念他的胜利而修建的石碑。公元前390年拜占庭国王泰奥多斯一世把它从埃及卢克索地区的一座神庙搬到这里。原石碑32米多,为方便运输,居然截去了一段,现只有20米。尽管每逢百年左右就要发生6、7级的地震,但它一直岿然不动地矗立在广场上。

方尖碑底座上的浮雕,虽经风雨侵袭,但人物的生动神态仍依稀可辨。

在方尖碑的附近还有一座石碑,叫君士坦丁石碑。这是君士坦丁七世为纪念祖父贝斯雷奥斯于公元十世纪建造的。石碑高32米,原来碑身上有青铜浮雕,拉丁人入侵君士坦丁堡时毁坏了青铜浮雕。1894年石碑因地震严重受损,后来土耳其政府重新修复了石碑。

在两个方碑中间的青铜蛇纹柱,半截在地底下,黑黝黝的柱身上缠着三条相互盘绕的毒蛇,外形很像麻花或黑色的粗绳,可惜上面一截已经断掉了。

(此片来自网络)
备注:背景音乐《伸出你的手》敬请欣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