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师课堂】一年级如何有效使用《日有所诵》

(2017-10-15 17:50:25)
标签:

教育


《日有所诵》,顾名思义就是日不间断地记诵。日不间断,每天诵读一点点,坚持诵读的过程也是炼心的过程。水滴石穿,绳锯木断,天长日久,积累的是语言,培养的是诗性,也是定力和静气。

如何使用《日有所诵》,让一本书的效应达到最大化?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日有所诵》首先离不开读,多样的诵读形式可以增强学生兴趣,让每天的诵读情趣盎然。《日有所诵》所选择的作品都是音韵和谐,朗朗上口,能打开儿童心灵,启迪儿童灵性的。

有节奏的朗读是主流。这个节奏的把握没有统一的标准,要根据作品的风格来决定节奏基调,有的要快速有的要缓慢,有的要延长有的要跳跃,有的是好几种节奏的配合,这完全取决于老师在文本解读的基础上的整体把握。有时候节奏诵读略显单一,或者单一的节奏朗读不足以充分表达情感,这就需要手势动作的配合,共同完成对作品的演绎。

比如第一单元的《飞飞 跳跳》:

小蜻蜓会飞(双手张开上下摆动,双脚点起来做小碎步)

小蚱蜢会跳。(双手握拳于两侧,双腿有节奏蹦跳

飞一飞,(重复前面动作

跳一跳(重复前面动作

小弟弟(顺手指一个孩子

会长高(右手高举头顶

再比如第二单元的《做手影》兔来了,狼来了,螃蟹爬上墙来了。电灯一关都跑了,电灯一开又来了。

读一句做一个手影。读“都跑了”时两手张开,读“又来了”时再重复手影,或者拥抱的动作。

像这样手势动作配合的还有《数字歌》《过山车》《落叶》《墙头草》《螃蟹》《浇麦歌》《小手的话》等等。

有些作品很适合问答用形式来读,也可以师生对读或者分角色对读,还可以变换顺序读。

如第二单元的《大小多少》:“一个大一个小,一只老鼠一只猫,一边多一边少,一群大雁一只鸟。数一数,瞧一瞧,大小多少记得牢。师生,男女生各一句或半句的读,男生女生的声音厚薄不同,个体的老师和集体的学生声音大小不一,起伏变化的声音给诵读增添一些情趣。

熟读之后,师生一起找更多的反义词,美其名曰“找朋友”:

师:我说高。

生:我说低。

师:我说短。

生:我说长。

配合以相关的动作,熟练之后再问:谁和谁是好朋友?

学生看着板书齐声回答:高和低是好朋友,长和短是好朋友……

知识点和认识字齐步走,相辅相成,效果不错。

又比如第五单元的《吃瓜歌》:你吃瓜——什么瓜?圆鼓鼓——西瓜,胖墩墩——冬瓜,弯弯绕——南瓜,细长条——丝瓜,嘣儿脆——黄瓜,金灿灿——甜瓜,皮儿糙——苦瓜,汁儿甜——哈密瓜……吃了瓜,不认识瓜,就是一个小傻瓜。

破折号前后分别是两个角色,师一句生一句;

也可以反着和孩子们对读:西瓜——圆鼓鼓,冬瓜——胖墩墩……以此类推;

又或者问答:圆鼓鼓的是什么?胖墩墩的是什么?……

再比如《什么虫儿飞》:什么虫儿空中飞?什么虫儿树上叫?什么虫儿路边爬?什么虫儿草里跳?蜻蜓空中飞,知了树上叫,蚂蚁路边爬,蚂蚱草里跳。

这首小诗有两小节,可以上下两小节对应着来读:

师:什么虫儿空中飞?

生:蜻蜓蜻蜓空中飞。

师:什么虫儿树上叫?

生:知了知了树上叫。

……   ……  ……

之所以重复虫儿的名字,无非就是增加作品的节奏罢了。

因为文章的风格,个性不尽相同,可以借助不同的文章加强习惯训练,促进交往,学会归类,丰富常识。

比如第三单元《半半歌》:“有个孩子叫半半,起床已经七点半,鞋子穿一半,脸儿洗一半,早饭吃一半,课本带一半,上学路上半半走,光着一只小脚板。每读一次,欢笑一次。老师可不满足于原文,会继续编下去:听课听一半,写字写一半,回答问题说一半,糟糕糟糕忘记一大半!伴随老师的新编“半半歌”,孩子笑成一团。

等待欢笑过后,老师轻声说:“不想做半半的孩子坐端正。”霎时,一教室的“小树林”挺拔。

“那么要怎样做呢?”老师顺势提问。

“早睡早起。”

“睡觉前清理好书包。”

“上课认真听。”

“写字要写好。”……

用作品本身教育孩子,用孩子的自主回答代替说教,达到润物无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又比如第四单元《小金鱼》:“一条小鱼水里游,孤孤单单在发愁。两条小鱼水里游,摇摇尾巴点点头。三条小鱼水里游,快快活活做朋友。读熟练之后,和孩子们一起游戏:每人端正坐好,用低沉的语气诵读第一句,第二句的时候牵手一个同学,用稍微欢快的语气诵读,第三句时三人牵手或者拥抱,大声且欢快地诵读。

读完一遍之后,三人固定不动,老师煽情:水里的鱼儿都希望找到好朋友一起游玩,何况教室里的孩子呢?大家相互看看你们的三人组合,都能说出他们的名字了吗?请再次在小组内介绍自己,包括你的爱好特长都可以说说啦!小组之内介绍完毕,再来第二次,这一次要求找到不曾的同学,相互之间在再介绍,如此反复。

处在上学第一个月的最后一天,借助这首小诗让孩子在诵读游玩的过程中轻松交往,快乐交往。迁移到生活中去,孩子也逐渐学会如何交往的本领了。书中不同的单元还有一些关于交往的作品。比如第六单元的《找朋友》,第十三单元的《好朋友》等。每读到一首,可以复习或回忆之前学过的,日有所诵,每天诵读一点点,用一首首儿歌来强调快乐生活从友好交往开始。

还有一些作品可以引导学生学会分类,认识事物,丰富常识。在诵读过程中,老师可以有意识的提问几个问题,比如《门》是从门的大小,颜色,材料,动作几个方面来写的,可以试着让孩子分类老师再做简单讲解。“先得认清自家门”一句可以解读为自己的家以及自己的教室。吃瓜歌》可以从蔬菜,水果两方面来提炼,再让孩子说说你还知道一些什么瓜。东西南北瓜中哪些是蔬菜哪些是水果。《大山爷爷》一首充满童真童趣,可以引导孩子认识山顶,山腰,山底,山上的植被,瀑布的形成等。当然所有这些常识在解读的时候,千万要记得老师表达的语言要符合孩子的认知水平,不要人为的拔高。诵读《风》让孩子认识东西南北风和季节的关系,诵读《什么虫儿空中飞》《谁会》的时候,让孩子明白空中,地上,水里的动物以及不同动物的行走方式,学会使用不同的动词……

有一些儿歌可以引导学生续编或者创编,也可以借助一些儿歌进一步拓展一些新的东西;之前《半半歌》已经说过老师的续编。如《小猫拉车》《一个蛤蟆一张嘴》《谁的耳朵》《雪地里的小画家》让孩子继续说下去。读完颠倒歌《稀奇真稀奇》《东西街》 之后,可以给孩子更多一些的颠倒歌,保证孩子会笑得前仰后合。

《日有所诵》还是学习和巩固汉语拼音好读本。学习完三拼音节之后,在《日有所诵》中随意抽取一个单元,让孩子在作品中找到三拼音节标记并拼读,即使拼读不出来,孩子也可以先读文字再读拼音,在一定的语境里巩固拼音,最终达到会拼读的目的。圈画相关的拼音这一要求又反过来让学生关注到作品中的拼音。借助文字识拼音,借助拼音认文字,识字拼读齐步走,两不耽搁,相互促进。

总之,在使用《日有所诵》一书中,只要老师们多花点心思,细细解读文本,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总能找到更多更好的适合孩子的方法。

衷心希望每一个孩子在老师们的引领下,在诗歌的陪伴下幸福成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