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这次下跌还是演习

(2009-08-16 12:18:18)
标签:

股票

分类: 上证走势分析

点击进入盘中点评8.17(上午篇)

 

 

 

    无论基本面分析还是技术分析,都是源于历史模型.人性不变,市场的整体规律就不会改变.短期变化与中期变化的关系就如同于没有深刻市场经历没有进行充分研究的投资者可以在一定时期内获利,但不会长久获利是一样的.市场的短期变化较中期变化更难捉摸,因其具备一定的冲动性,也可以想象以短期移动平均线与中期的关系,即快速波动与稳定.

    技术分析是进入股市攻伐的必要,各种分析其主要思想并不是市场必须如何去走,而是通过市场反映出来的历史与现在,我们去研判如何对自己更加有利.相对一个级别的调整,将出现一个高点与低点,他反映了历史也揭示着未来.也可以说现在是历史和未来共同创造的.不论牛熊市场都存在着风险性,在牛市的进程中在每一天都会有50%的人在怀疑牛市的结束,否则不会有卖盘的出现,也就不能形成市场交易,在我们的认知中,社会是不断向上发展的,反映到经济领域就是长期来看市场将不断创出新高这毋庸置疑.我们所说的熊市即是调整时间较长的波段,牛市过程我们只是通过调整的方式与幅度来测量其最终高度的方法.调整减速的过程有很多次,通过确认一波调整的低点位置来考虑下一波升浪的高度与时间.这也是预测走向实战的步骤.对于目前行情其有充分的保险,即前期五浪延长.这句话可能较难理解,简单的说,一涨对一跌.相对级别较多的过程,熊市便不会一次到位,而是层层叠叠,我们要把握最后的一次,就是相对级别一一完成的时机.这个过程也有左与右的区别,在今年前两次15%的调整过程中,我们规避了,当时是五浪未有发生,牛市处在确认期,所以要谨慎.而在牛市确立后就宜大胆耐心,在上行过程中做空频率很大的情况下,毫无疑问会看到很多高点,当然错误会更多,因市场在不断向上.若无低点配合,即便做到高点,也达到不了低吸的目的,只能成为市场的旁观者,很多朋友受此毒害较深.在未来也将如此,你会发现规避未来一次可能的调整,付出的是无数次踏空的代价.从1664以来这种现象并不鲜见,而且以后也将重复着这样的故事,

    当前的行情是一段四浪调整,四浪最为复杂,其级别确定是在低点完成之后,目前最大调整是针对1814的回吐目标即是75%回吐位置2950.(上一次谈到的子四区域3000是波浪指引粗算,谈到最大风险就可以更细致一些)这也是上证更小一级别的子四位置,对应深指的子四低点12096,这个位置是细分的本次调整最大极限.当然从前期调整幅度15%,通道线的目标支撑,平台量度目标等等手段你都可以得到这个极限支撑.上面分析主要两点,一是面临最大风险,二是级别对应.这是前提,在此前提之下实际最重要的并不是大盘在何处止跌进行升浪,而是止跌之后确认级别对后期五浪上升目标进行预估.此段五浪之后将面临的是更大级别的调整,那个调整之后也将创新高,但其幅度与时间要远大于今时今日,所以是一定要规避的.一个充分的四浪可以保证不失败的五浪.这次调整还是一次演习,可以安心的抱着股票睡觉.

    在上面的分析中贯穿的主要是一种操作思维,并不单指目前,而是一种牛市整体的战略思路.从998到6124一路持有,可以不在路途上回避1800/3000/4300的调整,那么在6124回落牛熊转换确立后即便在4000点出局也将是四倍的利润.道理很简单,做到的极少.原因也简单,频繁做空者根本就不会得到998~6124的利润.这种谈法在目前下行的过程中可能不合时宜.但在未来真正牛熊转换之后,你会发现这是最正确的做法:牛市确立,就是忽视一切大胆做多,直到大趋势的转折.获利回吐是正常的,在以前时间的耐心持有和未来的耐心持有最终目标都是为了增强最后一步的牛熊转换期的抵抗能力,目标是持续性获利,所以要有正确的操作思维.

 

 

 

更多好文:鼎砥投资论坛

快马形态特征

A股与美股的不同   上证月线划分  IPO新规下申购全攻略 2009中报预增概念一览

几种盘口挂单的研判技巧   投资者应熟记的炒股口诀    庄家进驻的19个信号   投资勿犯七种错误

股民不可不学的六个小技巧    盘口分析     分时图的基础知识    涨停技术     股市赢家的六个坎

一位高手悟出的投资铁律     KDJ指标的使用秘诀     炒股精髓       超级短线的静态选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