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咏物诗的益智功能
(2019-02-01 08:53:26)谈咏物诗的益智功能
胡勤勇/文
诗词以“物”为吟咏对象,借物抒怀或托物寓意,达到“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称之为咏物诗。古人很喜欢咏物诗,历朝历代不胜枚举,据统计《全唐诗》就已存咏物诗6261首。咏物诗寄寓美好的愿望,包涵生活的哲理,表达作者的生活情趣和人生态度,使读者产生共鸣。本人认为,除此之外,咏物诗朗朗上口,绘声绘色,描形写性,具有传播知识,开启智慧之功能,特别是对幼童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咏物诗训练人的语言表达能力
婴儿出生后对身边的物体天生感到好奇,在无数次模仿他人的发声中才能学会发声指认物体。从简单认识物体到复杂认识物质更需要形象化、有节奏感的语言教育启迪。
我国95%以上人口使用汉语。汉字是唯一广泛使用的表意文字,博大精深,渊源流长。现代汉语有很多是古汉语表达方式的继承,就连作为一般词汇的大量双音词,其词素也基本上是古代汉语的词汇。根据汉语的语法规则的强制性相对较小,表达方式灵活性较强的特点,通过背诵产生语感,通过吟唱产生乐感是训练汉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
诗词从其产生和发展看就是形象化、节奏感强的语言。二节拍、四言句的古诗带有很强的节奏感,描形也维妙维肖。五言、七言律诗则在四言基础上增加一个节拍,使其具有递进感和放大感,加上平仄相间,偶句押韵的表达,犹如浪花起伏,鼓点击打,号角吹鸣。从古至今,将诗词作为必要的教材,在课堂上背诵和吟唱,是学习汉语言的重要方式,至少让读书人“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通过背诵和吟唱前人的诗词,积累了一定的词汇,才能描述事物。骆宾王七岁写出“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并非是上天传授的,肯定是他背诵了不少古诗才把看到“鹅”形象生动地写出来。
二、咏物诗提高人对物质世界的正确认识能力
人的一生中,除人与人之间关系外,还存在人与物之间关系。一种物质与另一种物质的区别并不在于具备的共性,而是不同的个性,个性决定物质的特征。大自然给我们创造丰富的物质,加上人类的创造,使整个世界变得千姿百态。没有生命体征的物质也有形有色有性,有生命体征的物体更是复杂多变。人类智慧是从学习中得来的,婴幼儿通过学习增长智慧,首先要正确认识身边的物质和眼前的物质。要正确认识物质,必须以语言为工具。形象化、节奏感强的诗词必然成为其传播物质知识的最好的工具。
明代于谦一首《石灰吟》绝句“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且不说其光明磊落寓意,单说对石灰的描写也是十分贴切的。石灰是人造物,要将石头(含碳酸钙石头)从山上开凿下来,经过烈火焚烧成生石灰,经水解粉碎后成纯白色熟石灰。让青少年读此诗,不仅使他们认识石灰这种物质,还掌握了石灰的生产知识。
网络上我见到一首《采桑子.秋荷》“西风斜柳摇波影,飞絮游丝。雾绕烟迷,袅袅凝霜锁瘦池。娇黄莲叶生寒露,凋碧芳菲。多少相思?留待枯枝泣别离。”虽然文字优美,情感丰富,但咏物不够确切,“柳”的飞絮只能出现在春天;“娇黄莲叶生寒露”是反季节少见的,怎么会“凋碧芳菲”。
三、咏物诗培养人的发散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是指大脑在思维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它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思维呈现出多维发散状。不少心理学家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最主要的特点,是测定创造力的主要标志之一。现代不少科学发明都依赖于仿生学的原理,人类制造的机器人也靠发散思维研究,其实仿真机器人也有一定的发散思维能力。通过诗词教学,培养青少年的发散思维能力,也会间接培养其创造能力。
发散思维在咏物诗词中创造出一种同质化的意景,借物拟人,从而表达人的思想和形象,使其产生感染力。发散思维存在由此及彼的联想过程,诗词中常用比兴手法。《诗经》“关雎”首章就有“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句子,以河洲上和鸣的鸟兴起淑女是君子的好配偶,而二者之间有一些意义、气氛上的契合。宋代女词人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中的“人比黄花瘦”是发散思维选言判断句的结果。人“愁瘦”和黄花“颜瘦”的感觉有着鲜明的互通性,并非枯瘦,成为最佳选择,在比喻中形成意象,表达的非常鲜明生动,成为千古名句。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大珠小珠落玉盘”也是发散思维的结果。琵琶的声音和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声音一样悦耳,这种比喻更为贴切、形象、美妙,而且具有“动”的可感性,从而成为最佳诗句。
发散思维在咏物诗词中还能创造出一种异质化的意景。特别是格律诗要讲究“起承转合”,在转的句式中,由物转到人或由人转到物,不一定是同质化的意景,还表现为绝然不同或细节不同的意景。如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题菊花》“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其中:“青帝”、“桃花”与菊花是不同质的,他要菊花逆时而开,是其反抗精神的写照。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由于人们发散思维角度和侧从面不同,才构成五彩缤纷的咏物诗智库。如同样是写油菜,唐代杨万里写“篱落疏疏小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清代乾隆皇帝写“黄萼裳裳绿叶稠,千村欣卜榨新油。爱他生计资民用,不是闲花野草流”。前者由远而近描写,后者由近而远写;前者表现一种田园乐趣,后者表现一种亲民思想。
四 、咏物诗陶冶人的高尚情操
情操是指由感情和思想综合起来的,不轻易改变的心理状态。以某一或某类事物为中心的一种复杂的、有组织的情感倾向,如求知欲、爱国心等。在心理学中曾有人把情操分为求知、审美、道德、宗教四种;在现代心理学中常把人的复杂情感称为高级情感,并分为理知感、道德感、美感等三种。一个人的情商和智商会有差别,不能达到绝对统一,但并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高尚情操依赖于良好的教育和自我修养,使其情商和智商上升到一定高度。
读咏物诗词、写咏物诗词就能陶冶人的高尚情操。陈毅元帅《咏松》“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表现了寒冬中青松的坚强和春天中的正气,象征着陈毅磊落的胸襟,雄气蓬勃的张力,与世抗衡的凌厉,对革命胜利充满信心的自豪感。
不同时代、不同情操的人写咏物诗表达思想感情也不同,以至于对同一命题的咏物诗也千差万别,同样是《卜算子.咏梅》,陆游写梅花的寂寞高洁,孤芳自赏,引来群花的羡慕与嫉妒。而毛泽东却是写梅花的美丽、积极、坚贞,不是愁而是笑,不是孤傲而是具有新时代革命者的操守与傲骨,境界绝然不同。
最后我以自己近作《咏梨》作为本文结尾:“一身朴素吐芬芳,无意成堆比海棠。少与三春争宠爱,多为四季送甜香。孔融有礼家风好,文正【注】清廉元代昌。梦里门前飞雪片,山回路转记心房”。以此表达自己的一种心境。
【注】引用元朝许文正大学士不食无主许可之梨的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