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实用教育科研方法之一:文献法
(2011-09-27 15:56:09)
标签:
科研方法教育 |
分类: 教育科研 |
实用教育科研方法之一:文献法
沈阳市教育研究室 宁炜
教育科研是一项讲究系统性、科学性的工作。系统性是指在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全面和多角度的展开研究,科学性是指在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遵循与课题研究相适应的科研方法的质的规定性,合理有序的展开研究工作。“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完成研究一项工作,选择好科学的方法是研究成功的一半。针对不同的研究课题,采用恰当的方法,有助于我们便捷、高效地开展科研课题研究工作,而且会使我们的研究显得更具有科学性和实效性。一般来说,教育科研常采用的方法主要有文献法、调查法、行动研究法、观察法、经验总结法、质的研究方法、个案研究法、案例研究法、实验法等。在一个课题研究过程中,可以单独选择和使用一种研究方法,也可以根据研究的需要,采用两种以上方法。
我们在与一线教师交流中经常提到教育科研方法选择与运用的问题。但由于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这种交流还是很不充分的,为了更透彻的向大家进行这方面的介绍,本博客将开设第二个系列-关于教育科研方法。文字的介绍,可以不受时间的限制,所以,我在这里介绍时尽量详细一些,体现出“科普”的意思。一线教师的研究具有具有自己的特点,与专家学者们的研究要求还是应当有所差别。我的观点是:尽量完整的去学习和掌握研究方法,尽量实用的运用并开展研究。
文献法是指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研究文献活动,全面、正确地了解、掌握所研究的问题,揭示其规律、属性的一种方法,研究法既可以在教育科研过程中独立使用,也可以与其它的研究方法综合使用。一般的讲,教育科研都应该从文献研究开始。
运用文献法的意义在于,有利于全面正确地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情况、现状,最大限度地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科研成果,帮助研究者选定研究课题和确定研究方向;有利于为教育科研提供科学的论证依据,提高研究效益;有利于拓展研究思路,提升研究的基础,发展创造性思维,提高课题研究的创新性,避免研究中的重复。
文献法的特点有三个:第一,历史性。从时间角度看,文献法是一种“历史”的研究。只要是先于研究者当前研究的成果,研究者都可进行研究。第二,灵活性。文献法不受时空限制,空间上,可不用亲临现场。在时间上,可灵活安排。第三,继承性和创造性。运用文献法的目的在于比较和借鉴,通过检索、收集、鉴别以及研究与运用,最终实现对某一教育现象的认识,分析其形成的客观原因;还可对原有文献加以重新组合、升华、从而找出事物间的新联系、新规律、形成新观点、创造出新观点。
教育研究文献的内容多种多样,按其性质、内容加工方式、用途大致可分为零次文献、一次文献、二次文献和三次文献,或称为零级、一级、二级、三级文献等多种类型。
1、零次文献。零次文献即曾经历过特别事件或行为的人撰写的目击描述或使用其他方式的实况纪录,是未经发表和有意识处理的最原始的资料。也可视为第一手文献,这类教育研究文献包括未发表付印的书信、手稿、草稿和各种原始纪录。
2、一次文献。一次文献也称原始文献,一般指直接记录事件经过、研究成果、新知识、新技术的专著、论文、调查报告等文献。
3、二次文献。二次文献又称检索性文献,二次文献是指对一次文献进行加工整理,包括著录其文献特征、摘录其内容要点,并按照一定方法编排成系统的便于查找的文献。
4、三次文献。三次文献也称参考性文献。三次文献是在利用二次文献检索的基础上,对一次文献进行系统的整理并概括论述的文献。此类文献不同于一次文献的原始性,也不同于二次文献的客观报导性,但具有主观综合的性质。
文献法的实际运用通常是在选定课题方向,或选定课题后,根据需要进行检索确定查找文献的范围和深度。首先根据自己对课题的理解、自己的知识结构、现有的资料,确定所需要查阅的文献范围。文献检索的方法因检索课题内容和范围的不同而分别有所侧重,采用的检索方法主要有:
1.直查法。从与本检索课题有关的书刊中直接检索文献的一种方法。检索课题单一,文献集中,对于所检索书刊又比较了解,适合于使用这种方法。
2.追溯法。利用已经检索到的文献的引文、注释、角注和附录参考文献为线索,逐个地进行追踪查找,发现所需文献的一种方法。一般在已知文献很少或缺乏检索工具的情况下,可以获得一些必需的文献。
3.顺查法。按照检索课题的时间范围,由远及近、从旧到新的顺序查找文献的一种方法。可得到较为系统全面完整的文献资料,但费时费力。
4.倒查法。按照检索课题的时间范围,由近及远地回溯查找文献的一种方法。适用于检索新的文献,特别是理论性的研究课题。
5.综合法。即对上述几种方法交替使用的一种方法。适用于复杂、重大的检索课题。具体而言,如果研究者具备一定检索知识及良好素质,有较完备的检索工具,可采用顺查法和倒查法;如果是对研究课题作全面系统的综述报告,宜用顺查法;如对新课题的研究,应以倒查法为主;如果缺乏完备的检索工具和线索,则可采用追踪检索法(追溯法)。
文献法的基本步骤是:浏览——确定有关题目、部分(篇、章、节、段),这是一种“走马观花”式的阅读;精读——确定有关内容,这是一种“下马观花”式的阅读;记录——对那些有价值的文献篇、章、节或段就应做好记录工作,以备后用。
文献的整理是文献法的重要环节和内容。它包括对文献的阅读、记录、鉴别、分类处理。
1、文献的阅读
⑴阅读原则:⑴ 计划性原则;⑵ 顺序性原则;⑶ 批判性原则;⑷ 同时性原则。
⑵研究文献的阅读方法
阅读研究文献的方法一般有浏览、粗读和精读三种。这三种阅读方法各有所长和不足,对于研究工作者阅读分析文献来说,均为非常有用的方法,都应当很好地掌握,并善于在研究过程中综合、灵活地运用。
2、文献的记录
记录就是把通过阅读找到的有价值的资料保留下来,以供进一步分析研究之用。记录可以帮助记忆、锻炼思维、提高文字表达能力,有利于研究新问题。记录研究文献的方法和形式主要有:标记与批语式、抄录式、提要式、札记式、综述式等。
搜集文献的注意事项主要有:⑴要科学地考虑文献检索的范围。比如说,如果要考察一个省或者一个地区在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的现状,就应该穷尽最近几年来该省或者该地区在此方面的所有文献,比如报刊上发表的当地关于合作学习探讨的理论文章或者经验性总结,还有在各种文件、内部材料和会议中交流的开展合作学习的实践性资料。只有对文献涉及的时间、空间、载体形式和主题都有周全的覆盖,才能整体把握该项研究的基本状况。否则,得出的研究结果就有可能挂一漏万,或者以偏概全。⑵ 要有意识地拓宽文献搜集的渠道。应该尽可能地搜集到与研究课题有关的方方面面的资料,比如说,档案、文件等可以考虑到相关的资料室、档案馆、博物馆去查找;统计数据可以查找各级各类统计年鉴或者相关单位的统计报表;书籍、报刊则可以到大型图书馆去借助各种检索工具查阅;一些声光电化资料则可以到电化教育馆去获得。当前网络信息十分发达,网络系统中的资料尤其值得重视,利用网络能使我们检索文献更加高效、便捷。⑶文献的搜集要全面、客观。对于确定要搜集的文献,最好是原始的第一手材料,这样才能保证它的客观真实性;对于第二手材料,要认真考察它的出处,要跳出使用者的治学态度和主观立场。再者,应该具有历史责任感和现实精神,对搜集到的资料,应去伪存真,去粗取精。⑷要注明所有文献的来源和出处。不管是复印的公开出版物,还是内部的油印材料,或者是网络下载的文件,在搜集和采用的过程中,都要严格注明出处,做到有据可查。这是一种科学严谨的研究态度,便于后来的研究者在已有的基础上开展工作,以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性劳动。
严格的讲,文献收集中还有一个鉴别文献真伪的问题。鉴别文献真伪的方式分为“外审”和“内审”两类。⑴“外审”的四种方法:辨别版本真伪;分析该书的语言风格;分析文献的体例;分析文献中的基本观点、思想。“外审”还可以通过对文献物质载体的物理性质的技术测定来判断文献形成的年代。⑵内审的4种方法:文字性文献的互证;用真品实物来验证文字性文献;产生文献的历史背景;研究作者的生平、立场与基本思想。
文献综述的内容决定文献的形式和结构。由于课题、材料的占有和资料结构等方面的情况多种多样,很难完全统一或限定各类文献综述的形式和结构。但总体上,文献综述的形式和结构一般可粗略分如下几个部分部分:
1.序言。即问题提出部分,主要阐明本综述撰写的目的、意义、对研究工作的重要性。介绍本文的基本内容、性质、适用范围和对象等。力求突出重点、简明扼要。
2.历史发展。以时间为纲,论述各阶段的发展特点。特别要指出重大进展阶段是在什么条件下发生的,新理念新方法的引入及其效果。目的是探讨发展变化的因果规律,弄清已经解决了什么,用什么方法解决的,遗留下什么问题待解决。阐述时应说明前人对这一课题的不同看法、论点和研究成果,并说明现在达到的水平和当前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3.现状分析。横向对比,各国、各流派、各观点、各方法的现有水平,着重阐述它们之间的差异,全面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和背景
4.趋向预测。根据发展状况指出几种发展的可能性和对生产、教育、社会生活可能产生的重要作用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等。
5.改进建议。更具体的提出应采取的途径、新的研究方案或设想、对其研究的可能性等。
6.参考文献目录。
文献综述的基本要求有:1、搜集文献应当客观、全面。2、材料与评论要协调、一致。3、针对性强。4、提纲挈领,突出重点。5、适当使用统计图表。6、不能混淆文献中的观点和作者个人的思想。
文献综述的步骤与方式为:1、确定综述的选题。2、收集相关的文献资料。3、整理文献。4、撰写综述初稿。5、修改综述初稿,并完成文献综述。
注:本文网上收集并综合了多种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