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面发展(6)——基础教育核心价值观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育教学 |
落后,根深蒂固的东西是落后的观念;
发展,最大的障碍是落后的观念;
改革,首先要突破的口了是落后的观念!
形成基础教育的价值观,才能明确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才能把握基础教育之“基础”的真正内涵,才能真正理解基础教育课程目标,才能确定课程实施策略。因此,基础教育价值观对于教育观念系统的建立具有基础性,对教育实践具有指引性。
基础教育核心价值观:为每个学生终身全面发展和幸福人生奠定基础。一方面要为学生能满足个人终身全面发展和幸福的需要奠定基础,另一方面要为学生能满足未来社会对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奠定基础。前者是人性的内在向往和本能的自然追求;后者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外在要求,它是主客观的统一。在主观上,人总是倾向于不断追求尽可能的全面发展;在客观上,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也不断要求人的全面发展。这既是应然的,也是必然的。相应地,“人的全面发展”的动力来自两个方面,即内在动力和外在动力,前者是主观的,后者是客观的。内在动力来自人的本能性的自然需求,外在动力来自社会发展的要求。
基础教育之“基础”内涵的确立,至少应考虑三个方面:未来性、社会性和生命性。
未来性。基础教育之“基础”的内涵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不同的时代,个体和社会对人的发展要求不同,基础教育之“基础”的内涵相应的也就不同,甚至有相当大的差别。例如,现代的中国与30年前的中国社会形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基础”的定位也必然随之调整,所以,“基础”是动态变化的。基础教育永远是未来的事业,现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受教育者一般等到七八年以后才步入社会,如果现在的“基础”不是面向未来的,那么,我们的基础教育就总是滞后于经济的发展,培养出的人才其全面素质和创新力就总是落后于发达国家,很难、很少成为世界顶尖级人才,我们的国家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就永远是美好的理想。
进入21世纪,我国社会的发展趋势已比较明晰,这是一个全面开放的世纪,是一个“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的世纪。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先生对21世纪的特点作了这样的概述:21世纪是经济的全球化、科技创新的国际化的世纪,是知识经济成为主流的世纪,是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世纪,是人与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世纪,是东西方文化激荡、融合的世纪,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交融统一的世纪。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人的个体本能发展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都会对“新人”有新的、更高的要求:具有健康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具有可终身学习与发展的兴趣和能力;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具有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具有较高的情感能力、实践和创新能力;具有参与国际竞争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多元文化价值观、全球思维、信息素养、人文素养。基础教育之“基础”的内涵由此可窥见一斑。
未来性体现了基础教育与个性生命关系上时间维度的变化,与“终身化”直接相关,学习将成为生命全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体而言,基础教育就要承担起为其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为其可能创造有意义而幸福的人生奠定基础的责任。
社会性。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的含义指基础教育是社会公共事业,关系到千家万户和社会未来的发展。因此,学校必须将社会发展需要和对成中员的要求作为学校教育必须满足的重要任务。在基础教育中不能因为学生年龄小和中小学教育教学内容基础性强而忽视时代与社会的变化,甚至拒绝和抱怨社会的变化。教育工作者要具有与时代和社会变化相关的发展意识,在文化精神上走在时代前列,把创建新文化并用新的文化精神滋养年轻一代作为应尽的责任。另一方面的含义指教育过程也是学生社会化的过程。青少年是未来的公民,在现代社会里,公民是国家的主人,在社会生活中是独立平等的一个社会成员。公民享有的权利包括政治上的权利,信仰自由、人身自由、人格尊严、公民财产不受侵犯、通信自由、劳动就业、休息、退休社会保障、受教育、婚姻自由等权利。同时,公民也要履行法律规定的各种义务: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遵守法纪、保卫国家、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公共秩序、遵守社会公德、纳税、服兵役、接受教育的义务。教育必须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与自己的关系,自己应尽的各种社会责任;具有对祖国、对人民积极的情感;立志为祖国和人民贡献自己的才华和智慧,在贡献中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生命性。教师的工作直接面对的是生命;人类最宝贵的财富是生命的成长。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教育是一项直面生命和提高生命价值的事业。在一个以人为本、将和谐社会的创建为目标的社会中,教育应是最能体现人文关怀的事业,基础教育更应该如此。中小学学生正处在生命中成长最快、最富有发展潜能,也是最需要学习的重要时期,处在个性发展、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一阶段教育的价值与影响力,将远远超出本阶段而延续到终身。然而,现实的学校生活,由于极端功利化的“应试教育”的存在,无视学生的生命状态,把学生当成考分的“机器”,学生成了分数的“奴隶”;各方的压力、种种的限制、无尽的试卷、频繁的排名,还有目中无人的“教学”、脱离人性的“德育”、世俗化的师生关系……
今天,该是到了大声疾呼教育的生命价值的时代了。在教育中还有什么东西的价值比学生的生命成长的价值更为重要呢?教师的心目中不仅要有人,而且还要有整体的人,还要主动的去研究人、理解人、尊重人,处处从发展、成长的角度去关注人,在学生的内心世界中打下一个亮丽的底色,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人性的美好;让学生学会过精神生活,重视精神的价值,眷注内心,使学校生活成为整个人生美好回忆的巨大宝库,让学生形成快乐、开朗、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回归生命,才能感受到生命的存在与力量;追求真实的生命成长,才能发现学校教育所蕴含的生命资源。
有了以上观念,对基础教育之“基础”的内涵可能把握的更全面些,有助于促进我们对现在的教育教学的深切反思,有助于全面确定基础教育的目标,有助于改革学校的教育教学的实践,从而才可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不负于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