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诗课堂:昌耀作品
(2012-08-20 20:43:35)
标签:
诗歌文化 |
分类: 虎啸龙吟 |
新诗课堂:昌耀作品
风景:涉水者
雨后的风景线
有多少淋漓的风景。
可也无人察觉那个涉水的
男子,探步于河心的湍流,
忽有了一闪念的动摇。
听不到内心的这一声长叹。
人们只看封那个涉水男子
静静地涉过溪川
向着远方静静地走去,
在雨后的风景线消失。
静静的。
只觉得夕阳下的溪川
因这男子的涉足而陡增了几分
妩媚。
昌耀简介:
昌耀,原名王昌耀。1936年生。湖南桃源人。九三学社会员。1954年开始发表作品,旋即罹祸被打入另册,长期受到不公正待遇。他真正引起广泛注意是八十年代以后的事情。曾任青海省作家协会副主席。2000年3月23日因病去世。出版的作品集有《昌耀抒情诗集》《昌耀的诗》《昌耀诗文总集》。
《风景:涉水者》导读
【程光炜推荐语】
我们在这里看到的,是一副大自然世界中的“静场”。偌大的草原一片静寂,雨后的清晰视野中,只见一个男人在河心的湍流中涉水。然而,仿佛一切都失去了听觉,一切都只留下了某些幻化的动作和身体语言。这真是一个奇妙的场面。昌耀的许多诗歌,多牛激烈、强悍,带着原始的血性,和强迫你进入其中的力量。所以,相比之下,读者反而对这种安静的描写不太习惯,这大概也是一种诗歌阅读上的“陌生化效果”罢。
【叶橹推荐语】
这首诗以“风景”为题却重在写出一个“涉水者”在瞬间“一闪念的动摇”,这种内心的奥秘不是一般人所能探悉的。就“风景”而言,“人们只看到”了“男子”涉水而过并消失“在雨后的风景线”,一切都是“静静的”。只有那男子才会感知他内心的长叹。
诗的结尾耐人寻味。吕耀提供的只是一幅写生的画面,他看到了“溪川”的“妩媚”,至于为什么会“妩媚”,他已经在诗中作了回答。
读这样的诗,需要的是悉心去体味,从静中体验到它的动。世界的变化,人心的砥砺和磨练,正是在这种貌似平静中演绎出许多故事的。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风景”。
教学建议:启发对“静中之动”的心灵感悟。
适用年级:高三
【李怡推荐语】
昌耀是当代西部诗人,素以雄浑、高亢、阳刚而大气的西部抒情而知名于世。而这首诗却是另外一种细腻的笔调,书写出了人生的另外的美丽:夕阳下寂静的溪川、默默涉水的男子;诗人显然不打算用一些空疏的大词、伟词,将男子凸显为一名意气风发的英雄,而是着意捕捉他探步于湍流的谨慎、“一闪念的动摇”和内心的“长叹”,如此反而映衬出一个真实的男子汉形象,他毅然涉水的姿势给溪川“陡增了几分/妩媚”。
教学侧重点:诗人构筑的实在是一幅别样的风景,值得留意的是他在“构图”上的别致和笔触的细腻。请引导学生领会标题“风景”的多重内涵。
适用年级:高一
【王珂推荐语】
在当代诗人中,长期生活在大西北的昌耀是最卓尔不群的一个。也许是大西北雄浑粗犷的山水赋子了这位男人更多的“雄性”,他也就比一般的男人更“自恋”,更有“大丈夫”的英雄主义气质。但是也许又因为他出生于山川秀丽的南方,尽管他的诗中竭力呈现出“大男人”的英雄气概,却少有“大男子主义”,相反,甚至还有浓郁的“雌性”的“柔美”。《风景:涉水者》正是这样的诗作。女子过夕阳下的溪川是美丽的风景,诗人写的却是男子,不但男子过溪川是美丽的风景,而且还会给它陡增几分“妩媚”,这种妩媚不只是因为男子的外形美,而是因为男子克服了在湍流前的恐惧心理,具有勇于探索的精神。“过溪川”可以象征人生中的很多事情,如对爱情、事业的追求,所以也可以说诗人在写自己过溪川以外的一段生活经历,在揭示生活的“经验”和人生的“哲理”。诗通常是抒情的,这首诗却采用了“叙事”,是一首小叙事诗,如同一篇内含丰富哲理的小小说,完美地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侧重点:诗的哲理分析及诗人风格介绍;叙事性抒情方式的运用。
适用年级:高一学生以上。高三学生最佳。
【谢向红推荐语】
错位与误读是生活中的恒常“故事”。诗歌通过极其平常的“涉水事件”艺术地演绎了“临场”与“场外”的状态错位及其所蕴含的深刻哲理。作为“涉水事件”的“当事人”,涉水男子的内心活动是极其丰富的,发生过“动摇”也发出过“叹息”;但作为“旁观者”,“人们”对此的体悟则完全不同,“男子探步湍流”的行为只不过是可以被观赏的“风景”和风景的“妩媚”而已,诗人连用三个“静静”传神地表现了“观者”外在而简单的感受。
教学侧重点:对比手法的成功运用使诗歌动与静、内与外之间形成了丰富的艺术张力。
附:昌耀参考作品一首
纪历
默悼着。是月黑的峡中
峭石群所幽幽燃起的肃穆。
是肃穆如青铜柱般之默悼。
劲草……
风声……雨声……
风雨声……
马的影子随夜气膨胀。
大山浮动……牛皮靴
吸牢在一片秘密的沼泽。
——是了无信息的
默悼。
黎明的高崖,最早
有一驭夫
朝向东方顶礼。
雨后的风景线
有多少淋漓的风景。
可也无人察觉那个涉水的
男子,探步于河心的湍流,
忽有了一闪念的动摇。
听不到内心的这一声长叹。
人们只看封那个涉水男子
静静地涉过溪川
向着远方静静地走去,
在雨后的风景线消失。
静静的。
只觉得夕阳下的溪川
因这男子的涉足而陡增了几分
妩媚。
昌耀简介:
昌耀,原名王昌耀。1936年生。湖南桃源人。九三学社会员。1954年开始发表作品,旋即罹祸被打入另册,长期受到不公正待遇。他真正引起广泛注意是八十年代以后的事情。曾任青海省作家协会副主席。2000年3月23日因病去世。出版的作品集有《昌耀抒情诗集》《昌耀的诗》《昌耀诗文总集》。
《风景:涉水者》导读
【程光炜推荐语】
我们在这里看到的,是一副大自然世界中的“静场”。偌大的草原一片静寂,雨后的清晰视野中,只见一个男人在河心的湍流中涉水。然而,仿佛一切都失去了听觉,一切都只留下了某些幻化的动作和身体语言。这真是一个奇妙的场面。昌耀的许多诗歌,多牛激烈、强悍,带着原始的血性,和强迫你进入其中的力量。所以,相比之下,读者反而对这种安静的描写不太习惯,这大概也是一种诗歌阅读上的“陌生化效果”罢。
【叶橹推荐语】
这首诗以“风景”为题却重在写出一个“涉水者”在瞬间“一闪念的动摇”,这种内心的奥秘不是一般人所能探悉的。就“风景”而言,“人们只看到”了“男子”涉水而过并消失“在雨后的风景线”,一切都是“静静的”。只有那男子才会感知他内心的长叹。
诗的结尾耐人寻味。吕耀提供的只是一幅写生的画面,他看到了“溪川”的“妩媚”,至于为什么会“妩媚”,他已经在诗中作了回答。
读这样的诗,需要的是悉心去体味,从静中体验到它的动。世界的变化,人心的砥砺和磨练,正是在这种貌似平静中演绎出许多故事的。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风景”。
教学建议:启发对“静中之动”的心灵感悟。
适用年级:高三
【李怡推荐语】
昌耀是当代西部诗人,素以雄浑、高亢、阳刚而大气的西部抒情而知名于世。而这首诗却是另外一种细腻的笔调,书写出了人生的另外的美丽:夕阳下寂静的溪川、默默涉水的男子;诗人显然不打算用一些空疏的大词、伟词,将男子凸显为一名意气风发的英雄,而是着意捕捉他探步于湍流的谨慎、“一闪念的动摇”和内心的“长叹”,如此反而映衬出一个真实的男子汉形象,他毅然涉水的姿势给溪川“陡增了几分/妩媚”。
教学侧重点:诗人构筑的实在是一幅别样的风景,值得留意的是他在“构图”上的别致和笔触的细腻。请引导学生领会标题“风景”的多重内涵。
适用年级:高一
【王珂推荐语】
在当代诗人中,长期生活在大西北的昌耀是最卓尔不群的一个。也许是大西北雄浑粗犷的山水赋子了这位男人更多的“雄性”,他也就比一般的男人更“自恋”,更有“大丈夫”的英雄主义气质。但是也许又因为他出生于山川秀丽的南方,尽管他的诗中竭力呈现出“大男人”的英雄气概,却少有“大男子主义”,相反,甚至还有浓郁的“雌性”的“柔美”。《风景:涉水者》正是这样的诗作。女子过夕阳下的溪川是美丽的风景,诗人写的却是男子,不但男子过溪川是美丽的风景,而且还会给它陡增几分“妩媚”,这种妩媚不只是因为男子的外形美,而是因为男子克服了在湍流前的恐惧心理,具有勇于探索的精神。“过溪川”可以象征人生中的很多事情,如对爱情、事业的追求,所以也可以说诗人在写自己过溪川以外的一段生活经历,在揭示生活的“经验”和人生的“哲理”。诗通常是抒情的,这首诗却采用了“叙事”,是一首小叙事诗,如同一篇内含丰富哲理的小小说,完美地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侧重点:诗的哲理分析及诗人风格介绍;叙事性抒情方式的运用。
适用年级:高一学生以上。高三学生最佳。
【谢向红推荐语】
错位与误读是生活中的恒常“故事”。诗歌通过极其平常的“涉水事件”艺术地演绎了“临场”与“场外”的状态错位及其所蕴含的深刻哲理。作为“涉水事件”的“当事人”,涉水男子的内心活动是极其丰富的,发生过“动摇”也发出过“叹息”;但作为“旁观者”,“人们”对此的体悟则完全不同,“男子探步湍流”的行为只不过是可以被观赏的“风景”和风景的“妩媚”而已,诗人连用三个“静静”传神地表现了“观者”外在而简单的感受。
教学侧重点:对比手法的成功运用使诗歌动与静、内与外之间形成了丰富的艺术张力。
附:昌耀参考作品一首
纪历
默悼着。是月黑的峡中
峭石群所幽幽燃起的肃穆。
是肃穆如青铜柱般之默悼。
劲草……
风声……雨声……
风雨声……
马的影子随夜气膨胀。
大山浮动……牛皮靴
吸牢在一片秘密的沼泽。
——是了无信息的
默悼。
黎明的高崖,最早
有一驭夫
朝向东方顶礼。
后一篇:《诗歌周刊》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