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拍【我的国庆假期】发现【袁氏后裔】!

标签:
杂谈 |
分类: 胜迹 |
实拍【我的国庆假期】发现【袁氏后裔】!
在香港大屿山南部梅窝。考古学者在万角咀发掘得甚多的石器时代遗物,可见梅窝地区在史前时代便有人类活动。明代,更出现聚落,称「梅窠村」。居民曾在清初迁界时迁往内地,复界后始返回原地居住。清代干、嘉年间,由外地迁入的居民日多。
http://img1.bbs.163.com/new/20091101/localhw/ro/robert169/cb2a25077cc3bcfd9c58e93f8416948e.jpg
梅窝有一幢古屋,名【袁氏大屋】。列为二级历史建筑古迹。
http://img2.bbs.163.com/new/20091101/localhw/ro/robert169/d886be0e42ba8ec0e65ff332505ff357.gif
http://img3.bbs.163.com/new/20091101/localhw/ro/robert169/6f07746ed2333e7d189ffeefb657d155.jpg
【袁氏大屋】古碉楼
http://img1.bbs.163.com/new/20091101/localhw/ro/robert169/efa4a67bfb1712633d5f1e2fdf58554b.jpg
http://img2.bbs.163.com/new/20091101/localhw/ro/robert169/04c15dc7ab263744949cebe4e9203494.jpg
http://img3.bbs.163.com/new/20091101/localhw/ro/robert169/a7459d67c2ba3bafa5c56433818220f2.jpg
跟据香港记载:
袁氏大屋,又名「余德利围」,位于桥头村, 该大屋由[b]袁华照建成[/b]。袁氏大约在八十年前由广东的增城到港,于桥头村建屋立业,以农耕及饲养家禽为生,拥有不少的土地。
袁氏大屋以花岗石筑砌成,与更楼连在一起,四面有濠环绕,起防范盗贼及瞭望监视的作用;据说该屋主人袁华照在抗日期间曾是游击队的司令。
袁氏大屋是一个颇具中国传统特色,集合日常生活、防御外敌功能的一幢建筑物,该大宅为袁华照,一位抗日期间的游击司令拥有。该大宅位于大地塘村,以花冈石筑成,与更楼(瞭望台)连接在一起,四面被河流环绕,该大屋四周有多条小桥与外界连接,这些均是用作防止海盗入侵,因此袁氏大屋俨如一幢小型古堡,颇具特色。
*******************************************************
【袁华照】!
跟据《东莞抗日实录》《东莞抗日大事记》
http://img1.bbs.163.com/new/20091101/localhw/ro/robert169/ee150b316772bcb5567a6febb3816fae.jpg
【袁华照】是抗日英雄。【袁华照】在抗日期间曾是游击队的司令。
【袁华照】是增城人。跟据香港记载:【袁华照】大约在八十年前由广东的增城到港。即30年代战前。
但这屋后人很低调。但另有历史揭发【袁华照】是【袁崇焕】后人。
http://img2.bbs.163.com/new/20091101/localhw/ro/robert169/69df1e800bf50c99c9a239b908924025.jpg
http://img3.bbs.163.com/new/20091101/localhw/ro/robert169/3b8634d85a577fbe15b5c19863bd3f74.jpg
http://img1.bbs.163.com/new/20091101/localhw/ro/robert169/6d7f7ee6beb236dc0f869c1bc8295ad1.jpg
增城民间传说,增城岳埔村旧称“鳄潭埔村”。有代表性的如【岳埔袁氏宗祠】、 袁华照(袁虾九)故居。
【袁崇焕】与【岳埔袁氏宗祠】。
据传,明朝末年,兵部尚书 【袁崇焕】由于受奸人所害,曾到岳埔袁氏宗亲处避难。当时袁氏在岳埔村为最大姓氏,袁氏宗亲非常热情地招待了落难的 【袁崇焕】,没有亏待他。后袁崇焕官复原职,为了报恩,便出资建起了【岳埔袁氏宗祠】
当地人称叫【袁华照】为【袁虾饺】,(广州人一点心)。是海盗。与张保仔齐名原【袁华照】又称【袁虾九】。文献记载他是
增城土匪。
“梁培基真的被“大天二”
袁虾九的人劫持了。他的儿女们用钱把他赎出来。梁培基回到家,却批评儿女不听他安排:“如果你们不赎我,我会更快出来!因为我在那里同贼人讲:‘儿女不会给钱的,不如快放我出去,我回到家,是我说了算。’”
梁向家人讲述在贼巢中生活,说有一些贼人“打摆子”(即疟疾),梁为他们诊治,果然病愈。故贼人无苛待他。后来,袁虾九手下一个人洗手不干了,还到二沙岛梁培基家中拜访。”
“1922年,刘发仔年老“收山”,隐居澳门,将全部匪众百余人及武器交刘发如代管,言明每年给回刘发仔一万元款项。1936年农历六月,刘发如请来国民党军队千余人,向把持道滘的
增城土匪袁虾九(袁华照)进行火攻,酿成火烧兴隆街90多间铺户的惨案。刘夺回道滘,击毙刘伦(红毛伦),控制了“公立堂”之后,又联合邻县各方土匪,组成“广东堂”,拥有匪众千余人。1929年;刘发如找人“疏通”了东莞县长陈达材,同意他“成军”,被委为警卫中队长,摇身一变成了国民党的官僚。”
“1926年7月,北伐战争爆发。第十三师留守广东,驻防四邑西江,兼任肇罗阳五邑警备司令。徐景唐的第十三师防地属珠江三角洲,河流纵横,航运发达,但土匪猖獗,对过往商旅造成隐患。徐景唐认为守土有责,不能坐视不管。
于是,他调派所属的第三十九团团长谭邃率领全团,深入新会县猪头山及台山县古兜山,直捣土匪巢穴,先后歼灭土匪1300余人,诱擒了著名的女匪“单眼英”,招抚了东莞、
增城间著名的“大天二”袁华照(又名袁虾九)等1000余人,编为一个步兵团,加以教育改造。珠三角地区赖徐景唐所部之力而得以安宁,人们因之称颂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