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济夜深禅意静
325

有缘来到普济寺已经好几次了,更为有幸的是每次都能住在到山上,普济寺旁边的宾馆里,于是就更多了很多机会慢慢品味这一千年古寺的味道,今天,就放一组深夜普济禅寺海印池的照片。

普陀,佛教《华严经》中“一朵美丽的小白花”之意。她与九华山、峨嵋山、五台山合称中国佛教四大名山,自唐代开创观音道场已愈千年之久,是国内外最大的观音菩萨供奉地,在我国沿海及东南亚一带久享盛名。

普陀山宗教活动可追溯于秦。至唐朝,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促进了普陀山观音道场的形成,并迅速成为汉传佛教中心,传至东南亚及日、韩等国。至清末,全山已形成3大寺、88禅院、128茅蓬,僧众数千。"山当曲处皆藏寺,路欲穷时又逢僧",史称"震旦第一佛国"。

山上每逢佛事,四方信众聚缘佛国,时有天象显祥,信众求拜,灵验屡现。绵延千余年的佛事活动,使普陀山这方钟灵毓秀之净土,积淀了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

这组照片拍摄于普陀山普济禅寺前的海印池。海印地在普济寺山门前,也称“放生池”、”莲花池”,原是佛家信徒在此放生之池塘,后植莲花,即称“莲花池”。

“海印”为佛所得三昧之名,如大海能汇聚百川之水,佛之智海湛然,能印现宇宙万法。海印池面积约十五亩,始建于明代。池上筑有三座石桥,中间一座称平桥;北接普济寺中山门,中有八角亭,南衔御碑亭。御碑亭、八角亭、普济寺古刹建在同一条中轴线上。古石桥横卧水波,远处耸立着一座古刹,疏朗雄伟中透出股灵秀,真如人间仙境,美轮美奂。

莲花池三面环山,四周古樟参天,池水为山泉所积,清莹如玉。每当盛夏之际,池中荷叶田田,莲花亭亭,映衬着古树、梵宇、拱桥、宝塔倒影,构成一幅十分美妙的图画。夏季月夜到此,或风静天高,朗月映池;或清风徐徐,荷香袭人。

而深夜的海印池少了些许白天喧杂,少了日间信男善女的摩肩接踵,诺大个世界仿佛就剩下这千年的古寺、这一潭接纳无数生命的清池,安静得就像远处的光影,轻轻地披在古寺上、洒在繁叶间;日间残余的香火和着夜晚徐徐的细雨沁人心脾,池里鱼儿翻身的水花惊起古树上一群息作的小鸟。
就在这样的夜里、就在这样的古寺边,忽然间所有叱咤江湖、爱恨情仇、远谋大略、世间繁杂竟惭愧的不忍提起,就连自己的脚步也不由得轻缓些轻柔些,生怕惊扰了这一份安详----
然而,那不知哪里传来的钟声却愈发清晰,就像一种召唤,又像一种抚慰,
于是。。。。。。
《班扎古鲁白玛的沉默》
(班扎古鲁白玛:音译,意思为莲花生大师)
你见,或者不见我
我就在那里
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里
不来不去
你爱或者不爱我
爱就在那里
不增不减
你跟,或者不跟我
我的手就在你的手里
不舍不弃
来我怀里
或者
让我住进你的心里
默然相爱
寂静喜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