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信仰”缺失的年代》

2010年1月3日晚10时,摄于漫天大雪下的南锣鼓巷。
比起上几代,我们是幸运的,至少这是一个丰衣足食的年代:很多人都有自己的房子,甚至有好几套;北京的私家轿车已经超过400万,大不了也就QQ和BMW的区别;吃饱肚子自然不在话下,我们甚至都不再犯愁吃什么、在哪里吃,而是如何减肥的问题……
物质的如此,精神的也如此,无所不在的网络强塞给我们没完没了的垃圾信息;手机短信、大小广告充斥着大街小巷,强奸着我们的眼睛;电影电视24小时地恭候、消耗着你的每一刻闲暇时光;商人变得“满腹经纶”、出书立传,官员“勤奋好学”、成为最大的博士群体……
对于每一个体来说,我们也有了更多的机会,有了更多选择,可以更独立地思考问题、可以更好地为自己奋斗----“人不为己、天诛地灭”逐步成为我们处世为人的准则。我们奉行实用主义,娱乐精神空前风行。从某个意义上来说,我们的确更加自我、自立,更多地为自己活着……
是的,相比起来,我们拥有的东西超过了上几辈人的总和,这是一个丰富的、五光十色的社会,更是一个发展的社会,一切都是那么地欣欣向荣……我们的确也不应该再多挑剔什么了。但是,环顾四周,我们是不是总觉得少了些什么东西呢?
有点奇怪是吧,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开始什么都不相信。不相信有人会为了主义而慷慨赴死、于是开始嘲笑所有的红色经典;不相信有人会大公无私舍身取义,于是开始讨论“大学生救农民的价值是否可行”;不相信有人舍己为公鞠躬尽瘁,总觉得那是一个美丽的传说故事;甚至,连一个身边倒下的老人都不敢去扶一下……
不是没有“组织”、没有“领导”给我们灌输“理想”、灌输“信仰”,打开电视广播,毫无疑问“主义”、“精神”是每个频道的主旋律;翻开任何一份报纸的头版,“优越性”、“信念”无不连篇累牍。但是,越是有人将“信仰”与“主义”抬得高,我们所感受到现实的就越荒谬,不仅我们不再相信这些,甚至开始和我们曾经过的、曾为之奋斗过的、曾热血过的那些“信仰”、那些“主义”背道而驰!
的确,我们是少了一件东西:信仰!这是一个缺失“信仰”的年代!
我们还没开始做梦,就已经嘲笑理想;我们还没学会相信,就开始提防欺骗;我们还没有开始理解,就已经怀疑一切;我们还没开始建设,就已经心存疑虑地否定;我们还没有找到完善、健康的自身核心价值,却不可避免地以大量物质享受来弥补空虚与维持稳定;我们的确打倒了神圣、破除了崇拜,却不可避免地拥抱庸俗;我们开始忽悠、被忽悠,其后果不是我们笨了,而是我们奸诈了;我们谁也不相信,甚至包括自己!
所以,你看《十月围城》的时候,有些镜头会把你那颗自以为已经麻木的心狠狠刺痛一下,让你忍不住抬起头,寻找一下那个曾经的自己,顺便把涌进眼眶的泪水咽下去。看了这部电影,你会忽然感觉到:其实就在离我们不远的年代里,真的有这样一群人或感知着国家的衰败与无望,或有着各自臆想的正义与理想,为了捍卫这些理想、思想和正义而厮杀,而流血、而献身!
我等今日之所感所知所思所享,无不来自于百年来这些努力去实现臆想中“中国明天”的人们。他们或伟大或浅薄或愚蠢或无私或卑劣或聪明或成功或失败或一代领袖或千古罪人,我们可以评判他们,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那个时代,有那样的热血和理想,有信仰可膜拜,有理想可献身,有梦想可追求,有道义可坚持……
你可以厌恶“革命”,可以反对“主义”,但是对于这样的革命者,对于为“信仰”而赴死的人,甚至被“信仰”吞噬的人们,我不得不承认:我依旧心怀敬畏与尊重!
追溯到五千年漫长的历史岁月里,我们值得骄傲的不仅仅是那些老祖宗的家底,更是自古以来,仁人志士坚持的信念----坚持“忠”、“孝”、“节”、“义”,有勇气,有责任,有爱;有所不为,有所必为。尽管他们每一个人心中都有自己臆想的信仰信念,尽管几乎所有的人都等不到那一天的到来,甚至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被时代所青睐,但是他们却一直在坚持着某种东西,也许仅仅是因为一句简单的承诺、一份知遇之恩的报答、一段对爱的憧憬,他们不为慷慨大义,只为死得其所。
电影里那句话,值得我记上很久很久:“我一闭上眼,就是中国的未来。”这,其实是一种幸福、一种骄傲。只是,在今天的我们很难再体会到-----因为我们失去了那个感知热情的时代环境,更因为我们没有这样的信仰。这是时代的悲哀,也是我们最深沉的遗憾。在这里,并不是怨恨自己身处的时代,只是为了自己不再那样地热血和理想感到遗憾,只因担心我们再无信仰可膜拜,再无理想可献身,再无梦想可追求……
找不到一个普世认同的价值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连寻找价值的人都没有,可怕的是我们连探讨它的空间都没有,更可怕的是我们已经全无探讨它的兴趣。现在的我们,我有点担心,有时候,真的觉得就象煮在锅里的青蛙,懒洋洋地很舒服却不知危险即将到来。
记得有人说过,在当下社会做一个坚持信仰、追求理想的人是痛苦的,我不得不承认,过了不惑之年的我也经常困惑于斯,犹豫于斯,痛苦于斯。
《十月围城》片中,孙先生有一段独白,请允许我完整地记录下来:“十年前,衢云兄跟我在此讨论何为革命,当时我说,革命——就是为了四万万革命同胞人人有恒业,不啼饥,不号寒。十年过去了,我从他乡漂泊重临,与我志同者相继牺牲。革命两字与我而言不可同日而语,今日再道何为革命,我会说,欲求文明之幸福,不得不经文明之痛苦,而这痛苦就是革命。”
我想,这便是我的答案:与其我们经常为患得患失而“痛苦”,为蜗牛角上争雌论雄而“痛苦”,为卑躬屈膝而“痛苦”,倒莫不如为坚持自己的信仰而“痛苦”,莫不如为追求自己的梦想而“痛苦”,莫不如为恪守那些要失传了的“道义”而“痛苦”。
此文谨写给已经步入、即将四十的,依旧想坚持些什么的我们。
我的影评:
一、《电影,影评,收集,走题,我》
二、《色。戒》:我的一些期待
三、《被剪辑的青春》
1、被剪辑的青春(上)――禁片《颐和园》观后感
2、被剪辑的青春(中)――禁片《颐和园》观后感
3、被剪辑的青春(下)――禁片《颐和园》观后感
4、被剪辑的青春(文字版)
四、《南京南京!!》:透到骨子里的冷
五、《十月围城》看什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