厕所文化漫谈记

标签:
杂谈 |
我们常常讳谈厕所问题,觉得羞于启齿,但俗话说“生活就是吃喝拉撒睡”,谁的人生都不过如此。虽然厕所在生活中只占了一个小角落,但如厕这件事,看似小,实则大也。厕所文化或文明不仅代表着国家和城市的发展水平,也同样代表着旅游的发展水平。有专家曾说:一个家庭,一个国家的富裕程度,要看厨房:厨房应有尽有,自然是富裕的。一个家庭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要看厕所。想吃饱就要扶贫,我们已吃饱饭进入小康,就该讲文明看“厕所”了。
1文化和厕所文化
在古代中国,文化是指“人文教化”,即通过了解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而对天下民众实施教育感化的一种方法。古代欧洲,“文化”一词来自于拉丁文“cultura”,原意是指农耕及对植物的培育。西罗马的西塞罗最早使用了”cultura animi”(灵魂的培植)的说法、在英语的早期用法中,文化一词与动物和农作物的“培育”(cultication)以及宗教崇拜有关(“膜拜”[cult]一词便是由此而来)。
给文化一词下明确定义的,首推英国人类学家E.B.泰勒,他于1871年出版了书籍《原始文化》,对文化下了定义:“据人种志学的观点来看,文化或文明史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伦理道德、法律、风俗和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通过学习而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而马克思对文化定义为“文化是一种附属性的上层建筑,文化是一种支配性意识形态。”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形式,并被作为特殊阶级和政治利益的反应。
美国作家朱莉·霍兰在其著作《厕神》中提到:“文明并非源自文字的发明,而是第一个马桶。”在我国,最早的厕所记载,出现在西周的《仪礼·即夕礼》中。而敦煌壁画北周第290窟中有幅著名的“拉屎图”,依据佛经故事绘制,表现悉达太子降生后出现的三十二种祥瑞之一的“臭处更香”,生动形象的纪录了人类蹲坑。非常真实地描绘了近一千五百年前敦煌地区的厕所形象,同样也真实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环保意识和相应的环保卫生设施。古代人把厕所称为“溷”;在现代,人们把厕所称为卫生间、洗手间、盥洗室或化妆间。
厕所象征着文化文明,清洁和肮脏一贯代表人类文化中对立的力量,也关乎着形象和声誉。厕所文化是美与丑、高贵与低贱、文雅与粗俗、文明与野蛮对立的表现形式。“第三卫生间”,也被称为“中性卫生间”,最早出现在泰国,既体现了社会在“厕所文明”上的进步,同时也体现了在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人性化,值得世界的肯定。世界厕所组织(WTO)于2001年提出,每年的11月19日为“世界厕所日”, 2013年7月24日正式确立。主要是为了凸显穷人面对的环境卫生危机而设立,以推动安全饮用水和基本卫生设施的建设,倡导人人享有清洁、舒适及卫生的环境。希望通过全世界人民的努力,共同改善世界环境卫生问题。
2 历史和进化
2.1古今中外厕所文化的轶事趣闻
古代厕所称为“溷藩”、“圂厕”,厕代表清洁,溷和圂既有厕所,也有猪圈的意思。
古人有将厕所建在猪圈,这样人的粪便就成了猪的食物,而猪的粪便则成了农作物肥料。
……民间把厕所叫做“茅房”,是因为它是修建在室外,相当简陋,用木架做支撑,用茅草搭建屋顶,故称之。
王孙贵族的厕所相当讲究,内部装饰雕梁画栋,叫茅楼,其服务也是五星级的。如西晋富豪石崇家的厕所常年配置沉香汁、甲煎粉等提升幸福感的物品,并有十余名华服丽饰的婢女服侍如厕。客人上完厕所,婢女立即奉上新衣服,让宾客更衣,旧衣服直接处理掉。
中国最早冲水马桶是作为梁孝王王后陪葬品的马桶,现存于河南永城芒砀山的汉代陵墓中,其制作工艺兼具舒适感和美观度。冲水马桶的石头打磨的很光滑,脚踩的地方还雕刻了花纹,带地漏的浴室,真是让人大开眼界。
总体来说,古代中国的厕所很简陋,没有现代不讲究。《左传》记载,春秋时期,晋国的晋景公,有一天吃麦制品后感觉肚子很胀,去上厕所,结果竟然掉茅坑里面溺死了……
古人如厕复原
古罗马军团的厕所复原
古代欧洲的城堡里的厕所,挂在城堡的外墙,
近现代,厕所从旱厕变成了可冲洗的水厕,便有了“洗手间”的雅称。一些厕所宽敞明亮,干净卫生,环境优雅,如厕后还可以休息、化妆、整理仪容,所以,现代厕所也有“卫生间”,“盥洗室”或“化妆室”的别称。在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厕所修建得相当豪华,据说在排便时,厕所的喇叭可以自动播放轻音乐,促使人们心情舒畅,有助于排泄。
2.2厕所文化趣事
厕所文化从古到今丰富多彩,各国文化中有不少关于屎尿屁的形式多样笑话,厕所笑话是人对文明的追求和人的自然本能之间所隐含矛盾很容易就能够成喜剧的冲突,针对的对象什么样的人都有。俗语就有“十里不同风”,厕所文化各国千差万别,涉及建筑、诗歌、影视、歌曲、科技等各个领域,产生了各种的文化趣事,在厕所,总是能见到一些相当有歪才的人留下的杰作:有让人捧腹大笑造型夸张奇特的人体简画,也有艳诗或对联,各种各样的广告。在此举一些例子。
日本人的“厕所崇拜”世界皆知,厕所不是一般的重要,世界出名的干净。日本文化号称有十万大神,“厕神”是很重要的一位。传说厕神十分美艳,主管生育,所以厕所要打扫得干干净净,生出的孩子才漂漂亮亮。日本的财神供在厕所,新生宝宝在厕所多晃两圈才能健康成长;在福岛,孩子出生后第21天,长辈抱着婴儿到3家邻居串门并抱进厕所,放上5元硬币,请厕神保佑孩子健康成长。在日本人看来,如果连一个厕所都收拾不干净那就什么也干不成。美国厕所文化把厕所成为“休息室”,干净、宽敞,免费提供一系列卫生用品,让如厕者放松,让人在紧张的工作和生活之余有休息的空间;俄罗斯不愧为战斗民族,俄罗斯厕所文化同样彪悍,世界杯期间直接搭了移动厕所让球迷付费使用;澳大利亚厕所文化是免费公共厕所数量多,分布合理,并绘制了全国各地旅游公共厕所位置和开放时间的“厕所地图”,为游客提供和方便。
厕所还是艺术家创作的灵感天堂,法国“后现代主义艺术之父”马塞尔·塞尚的《泉》其实就是一个他签名的男士小便器,寓意让人们开始重新思考艺术,被认为是20世纪极具影响力的艺术作品,流传后世。在建筑师眼中,厕所也是艺术品。美国作家史蒂夫·谢克尔挑选极具建筑大师巨作风范的浓缩精华版:代表性的29个户外厕所,是建筑小品界名副其实的“明星建筑”,集结成书《大师的建筑小品·户外厕所》。美国的朱莉·霍兰出书《厕神》;英国的理查德·史密斯写出书《厕纸趣史》;日本妹尾河童出书《窥视厕所》;日本的齐藤政喜所写的《东京见便录》,带领读者从明治、昭和到平成,从“入口”到“出口”,一窥东京的排泄文化现场;
厕所不仅是解决三急的地方,更是思考的沃土。歌手阿杜演唱的歌曲《天黑》,是杜秋离在马桶上创作出的。蔡健雅说自己的很多歌都是坐在马桶上写出来的。厕所还是阅读的绝佳场所,有人专门出书介绍厕所里要看的20本书,要听的25首音乐。欧阳修在《归田录》卷二里写到,“钱思公在西洛时尝语僚属,言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盖未尝顷刻释卷也。谢希深亦言:‘宋公垂同在史院,每走厕,必挟书以往’余因谓希深曰:‘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宋代大文豪黄庭坚曾做词吟咏《千秋岁·世间好事》。厕所还有很多对联,比如“静坐觅诗句,放松听清泉。”还有:“天下英雄豪杰到此俯首称臣,世间贞烈女子进来宽衣解裙。”一些旅游厕所往往提供如厕时的笑话,并定时更换,让游客阅读,令人莞尔。
流行文化里,影视剧里经常出现厕所的场景,往往营造出一种荒诞感。经典的厕所场景有《猜火车》《低俗小说》《疯狂的石头》等。《厕所女神》是女歌手植村花菜纪念自己奶奶的歌,爆红日本并首次登上日本最有影响力的“红白歌唱大赛”, 歌曲所传达出的那股浓浓亲情,2011年1月,这首歌也火到了中国;根据歌曲改编的同名电影也受到了大好评;宝莱坞电影《厕所:一个爱的故事》改编自真人真事,女主角嫁给男主角后,发现家中没厕所,就“闹离婚”,还来了一场革命。旨在针砭印度农村家庭普遍没有厕所,妇女野外如厕的现象。该影片没上映就受到印度舆论关注,票房取得极大成功。
粪便消解权力,也消解各种各样的严肃性。意大利艺术家克里斯蒂娜·古盖里(Cristina Guggeri)创作过一组有名的后期合成的照片作品叫《日常职责》,各国名人政要静坐在马桶上,奥巴马、默克尔、普京等,也有女王、教皇和银行家。表情要么呆滞,要么忧愁。作品非常浅白,即他们也是普通人。
在科技方面,厕所也有最新的文明成果,旅游厕所与5G的结合,使得未来景区项目在景区运营管理效率的提高及新技术产品给游客带来全新体验,而真正变现的场景或即将到来。2011年,比尔·盖茨的盖茨基金会开启了马桶革命,捐资2亿美元,创造很多不需冲水、不需用电、不需连接下水道的新型马桶,还可以除去粪便中的致病菌,将粪便变为肥料。把粪便变为肥料不正是过去农业社会厕所的功能吗?这不是科技把厕所文明带进“过去”,而是“进化”到了未来?像哲学家所言,文明在螺旋式前进,厕所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