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生活中采掘金子 ——读刘育贤的诗
(2014-01-13 17:07:11)
标签:
育儿 |
他在生活中采掘金子
——读刘育贤的诗
起初,洛阳诗人李侠向我约稿,说是要编辑一本诗歌合集。我发去了我的诗稿,还一直担心诗集能否出版。过了不久,一本厚厚的诗集《琵琶峰》送到我的手中。抚摸着这本厚厚的诗人合集,我百感交集。在诗集出版难的今天,李侠、王天奇、李六正诸位诗友,不知为诗集的出版费了多少周折,又耗掉多少心血!
翻开这本厚重的诗集,映入眼帘的是众多诗人的精品佳作。突然,“刘育贤”三个字扑入我的视野。刘育贤是我多年的好友。对于他的创作,我可以说是了如指掌。他主要从事童谣、童诗创作,曾出版过大量的童谣、童诗诗集。就全国范围来讲,他完全可以称得上一位杰出的童诗诗人。前不久,我刚与另一位诗人,曾为重庆出版社编辑出版了一套五本的《中国最美的新童谣》,其中经过筛选的15位诗人中,就有刘育贤。我还记得有一首《造小船》:
金沙滩,
银沙滩,
我在沙滩造小船。
工具儿,
很简单,
就是一双小脚板。
我走走,
你看看,
身后小船一串串。
这首短小、精粹的儿歌,我在编选中,眼睛曾为之一亮,心灵曾为之一振。我曾打电话给重庆的另一位主编蒲华清,称赞这样的童谣是难得的经典。可是,这次好友入选《琵琶峰》的一组诗,既不是童谣、也不是童诗,而是一组成人的哲理小诗。小诗大都很短,少则三、五行,多则十行、八行。好友育贤什么时候写起哲理小诗,我却一点儿也不知道。我知道,他在文革以前,写过许多新民歌,其中有一大组发表在《文汇报》上,曾引起强烈反响。写哲理小诗,无疑是他对自己诗歌创作的又一次调整和定位。想到这里,我不由抓起电话,询问情况。从电话中得知,他已写了500多首这样的小诗,想出版一个集子,可苦于找不到合适的有慧眼的出版社。听了这些话,我不由一惊。一个年过七旬的老人,仍然苦苦在诗歌的道路上跋涉、追求,实在令我钦佩有加。
育贤的这组诗,共33首。其中第一首《人生》,读后更吸引住我:
如果只开一朵花
那肯定不是春天
如果只长一棵草
那肯定不是夏天
如果只收一穗谷
那肯定不是秋天
如果只飘一片雪花
那肯定不是冬天
人生是一个大题目,即使大诗人,也不容易写好。育贤写人生,同别人不同,完全别出一格。他深谙化大为小的手法,把人生化为一朵花、一棵草、一穗谷、一片雪花,尔后,用四季这条线把它们巧妙地穿起来,真乃构思之奇,构思之妙。我们不妨再来看育贤表现的人生内涵,他虽然运用的是小角度,却表现的是一种大人生、大内涵、大境界。这是一个饱经风霜的老人,倾其一生得到的体会,不仅是对自己一生的概括和总结,也是运用人生的大智慧提炼出来的一种普遍真理。这种意蕴深厚、富有哲思的小诗,实在是不可多得。
我们再来看他的《村子》:
住久了
想出去
离久了
想回来
全诗只有4行,12个字,却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内容。它好像一颗晶莹剔透的小露珠,却包藏着一颗大太阳。为什么住久了想出去?因为外面的世界更大,更令人向往;为什么离别久了又总是想回来?因为村子就是家,村子有生养我们的爹娘,村子就是我们的根。落叶归根,是人类共同的念想。这首12个字的小诗里,却融铸着人生几百吨、几千吨的情感。它是用情感提炼出来的镭,每个字都无法称出它的重量。诗人从小生活在灵宝山区,中年定居于省会郑州。诗人虽然离开了家乡,但对家乡仍有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深厚感情。他不但在灵宝买了房,而且每年都要几次回家看看。《村子》写出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厚感情。如果把这首诗仅仅看作优秀之作,我以为还不够,它完全可以称得上诗歌的经典,这恰恰是人类情感的共有财富。
我们来看他的另一首小诗《西瓜》:
耍小聪明的人
再圆滑
也躲不过
那一刀
写西瓜怎么写?作者选取的角度极其刁转。题目是《西瓜》,首句不写瓜,却写人。写的什么人?写的是和西瓜一样圆滑的人。很圆的西瓜,躲不过人类的一刀,很圆滑的人,也会和西瓜一样,得到“一刀”的惩罚。此诗,看似写瓜,实则写人,以瓜喻人,以人喻瓜,但却写出了人生的哲理,起到了绝妙的讽刺效果。
我们再来看他的另一首小诗《影子》:
跟在人前
跟在人后
跟在人左
跟在人右
永远跟下去
永远不成人
影子和人相比,大抵有着本质的区别。即人有生命,影子却没有。但影子一生忠于人,跟着人,不离人的前后、左右,但跟了一辈子人的影子,是不是也该思索一下,这样跟下去,能变成人吗?小诗写得十分有趣,可谓妙趣横生,最后提出的问题,确能令人思索和回味。要做真正的人,必先具备人的本质;否则,再怎样邯郸学步,也无法发生本质的变化。小诗在极普通极常见的生活现象中,揭示了人生哲理,可谓绝妙之极。
我们再来看他的《寻找》:
终生都在
寻找
句号
然而
遇到的
总是
问号
这首小诗,内涵十分深刻,它揭示了一个人生的真理:人对于大千世界,是一个不停地追求和探索的过程,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这里,诗人写出了自己一生的体验。正像诗人写诗,写过童谣、写过童诗,写过民歌,如今又来写小哲理诗,诗人一生不断追求,永远是不停地求知,永远没有满足,永远没有给自己画句号的时候。诗人的《寻找》,恰恰是这种体验的结晶,更是体现了诗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我们说,情感是艺术的核心。那么,既是核心,核心以上是什么呢?核心以下又是什么呢?我们说核心以上是感觉、感知;核心以下是智性,或者更深邃一些,是理性。现当代诗人,更看重更追求的是诗的理性。刘育贤也不例外,近年来,他一直在追求诗的理性。不少诗人,为了追求诗的理性,把诗写得晦涩难懂,这种为了追求而追求的写法,使诗严重脱离人民大众,不少诗则变成难以猜测的谜语。刘育贤则不同,刘育贤善于从最普通最常见的生活现象出发,从生活现象中发现哲思,提炼哲思。刘育贤的不少诗,采用了白描的手法,这种手法看似好像大白话,其实不同。刘育贤的诗里蕴含着许多深层的东西,细细品味,会品出别样的味道。它又像是一枚枚橄榄,越嚼越有回味的余地。《琵琶峰》中的这组诗,便具有这种鲜明的特点。
育贤能写出这种意境新、哲思深的小诗,绝非偶然。他的人生经历曲折坎坷,许多小诗都是他人生经历的提炼、概括和总结。我知道,他的晚年更善于对人生进行一些思考,有时在思考中常有一些“顿悟”,他善于抓住这瞬间的顿悟,并把它化为哲思。所以,他的许多小诗,更多的是发人深醒,促人奋进。
育贤的诗,颇受人们的称道。我知道,在豫西的诗人中,有三位写哲理小诗。高旭旺、李清联和刘育贤。前两位,屠岸的文章已有中肯恰切的评价,只有育贤,鲜有人们关注。我以为,育贤的诗,十分简洁质朴。他的诗,都是从生活的沙土中筛出的一粒粒闪闪发光的金子。我祝福他,写出更多更好这样的小诗,让它们在丽日下闪闪发光。
写于2014年1月12日于西安小南门团省委家属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