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好消息

(2013-09-27 14:32:17)
标签:

育儿

重要消息
    一部受到金波、曹文轩、顾之川、孙云晓等众多专家的热捧,被认为指导孩子写作文最具使用价值的书《作文课讲稿》,由东方出版社出版。近日即可在全国各大书店销售。正如曹文轩所说:“期望着能有真正懂得写作的人也能用点心思写一些这方面的文字。现在,王宜振写了,而且写得很认真,很到位。”

金波、曹文轩、顾之川为《作文课讲稿》写的《序》

序一

著名作家、教育部中小学语文教材审定委员会委员   金波

王宜振先生是我的诗友,是我可以切磋创作的朋友。三十多年来,我们一直保持着紧密的联系。我关注着他的诗歌创作,他的诗,是他留下的人生足迹,是一个诗人表达他对这个世界的真实感受,也是他对于人生的诗意的诠释。

现在,他又有了这本《作文课讲稿》(中学版)问世,我的欣喜和敬意,是与读他的诗歌所感受到的是一致的,这就是他对人性的深切的尊重。他对作文所表达的理念,是一种人性化的关怀和发现。这是他开启心灵的一把钥匙,有了这把钥匙,才能发现自己,认识自己。所以,这本书不仅是宜振先生创作的心得,还是他经过他多年缜密的思考,总结出来的一本学术之作,是一本倡导“作文学”实践的成果。

读了宜振先生的这本书,我悟到了作文是人生的大智慧。这种智慧的获得,需要作者自己的感悟,需需“自己教会自己”。从这个角度说,宜振的这本《作文课讲稿》是告诉你如何“自己教会自己”写作的书,是学会自我发现,学会自我表达的书。这就抓住了写作的根本。宜振说:作文是“心灵的感光镜,观照事物和表现事物的一种自主性个体行为”,这是学习作文的真谛。宜振还说:“一个人的写作过程,实际上是一种个体生命能量的释放过程”,这是他的切身感受,是他的经验之谈,更是他对作文与作人的最宏观的概括。

写作的动力源于自身。作者对写作必得先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欲望,这是一种内驱力。有了写作的内驱力,才会有学习写作技巧的积极性。前者是自我表达的心灵渴望,后者是对文字的表情达意的方法掌握。宜振深知此中三昧,所以他最看重的还是唤起作者自我表达的心灵渴望。试想我们这些喜欢写作的人,哪个不是渴望倾诉的人,哪个不是为倾诉而修炼文字的人。所以,学习写作是一种自我的唤起。情感的丰富性,是宜振最为看重的。

在这本书中,宜振还十分强调精读“名家大家的经典作品”。他所谈的精读,其首要任务还是引导作者感受到“来自于内心的表达和交流的欲望”,把握这种“人生的形式”。阅读就要先“使自己的心灵得到陶冶和感化”。

读宜振的这本《作文课讲稿》(中学版),字字句句让我意识到他是一位优秀的诗人。他以诗人的纯真,和他的读者倾心交谈关于作文的诸多问题。我们听他介绍关于想象,关于描写,关于议论,关于情感的表达,关于谋篇,关于各种文学样式的写作,无不以一个“情”字为中心。写作本来就是抒发“生命个体的独特感受”。因此,写作本身才有不可掩抑的魅力。

读这本书,我感受最多的,也是这本书对于写作的深入诠释。这诠释如同写作本身一样,也有着不可掩抑的魅力。

是为序。

                            2013年5月18日

序二

著名作家、人教版中小学语文教材主编   曹文轩

王宜振写得一手上等的儿童诗,他的诗有不少选在不同版本的语文教材里。我对他的儿童诗,一直有很高的评价。在当下中国,能将儿童诗写到这个水准上的人,不多。出乎我预料的是,这个擅长于写儿童诗的人,现在竟然拿出一部大部头(分上下两册)的关于作文写作的书稿。我阅读之后,同样愿意给予很高的评价。这些年,我一直在与各种各样的作文写作方面的事、作文写作方面的书打交道。我参加过太多的关于作文写作方面的会议和活动,看过太多的打着各种旗号的作文写作方面的书。我是在很了解这一领域目前水平的情况下作这个评价的。

他到底是个作家,相对于那些并不以写作为生的人谈作文,他对写作之道、之法,自然有更深切的体悟和把握。这些年,出了无数的关于写作文的书,往往都爱贴上令人惊诧的标签,总爱提出一些光芒四射的理念。但看了看,总觉得其中所谈的只是一些皮毛,一些教条,是一些门外的见解。那时,就期望着能有真正懂得写作的人也能用点心思写一些这方面的文字。现在,王宜振写了,而且写得很认真,很到位。

这部书稿其实是经验之谈。

对于指导中小学生写作文而言,我以为是不用很深刻、很系统的理论的,给予他们一些实实在在的指点,倒是更聪明的做法。他们需要的是具体的点拨。这时,指导者的写作经验则是十分宝贵的。王宜振的这本书实际上就是将他多年的写作经验,毫无保留地贡献给了孩子。那些经验,是他在自己的写作过程中逐步积累起来的。构思、故事、叙事、抒情、人物描写、风景描写、语言、情节与细节,所有这一切话题里,渗透着的都是他几十年苦苦摸索出来的经验。这些话题,他本来可以用另一种语言,在文学家们的圈子里说,从而将他的写作经验转化为朋友们的写作财富。但现在,他面对的是孩子。他要找到一种适合孩子的方式。这是这部书的难处。但他找到了给孩子们传达他的写作经验的方式。不说空话,仔细分析文本和实例,将写作的道理通过这些具体可感的分析,非常准确地传授给了孩子。非常明晰,朴素易懂,带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且又很有理性。也有成段的说理部分,但他的语言是平易的、简洁的,很少使用术语和抽象的概念,孩子接受起来并无困难,而在专业的写作人看来,也一样会感觉到这些语段的理性光彩。他在将自己的写作经验转化为孩子们的写作能力方面找到了最好的叙述方式。

这部书里闪耀着他无数的大大小小的写作经验,而最重要的一条经验是:写作的前提是阅读;没有阅读也就无从谈起写作。“阅读和写作是两兄弟”,而且“阅读是写作的哥哥”。“一个同学的作文写得好,总与他的阅读成正比”。但王宜振很冷静:泛泛地谈读书与写作的关系,依然是没有的意义的,关键是看阅读什么。他告诉孩子,“读书不仅仅是为了快乐”。他提倡经典阅读。经典是人类优秀文化的结晶。他对今天这个商业化时代的阅读保持着高度的警惕。貌似阅读的“浅阅读”、“伪阅读”,在使今日之阅读呈现出纷繁复杂、难以判断的局面。但他的态度是十分鲜明的:那些“娱乐至上”的毫无意义的流行阅读,对提高一个孩子的写作能力毫无帮助;只有那些优秀的作品,才能将孩子带进写作的自由王国。他告诉孩子:“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常常充满对自然、社会、人生、在我、人类的关爱和思考,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它会使同学们从中获得情感的慰藉和心灵的滋养;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语言优美,讲究语法和语言修辞,而且还十分注重结构的技巧和艺术,并不断追求创新。经常阅读这样的作品,不仅能帮助同学积累丰富的词汇,形成流畅的语感,把握贯通的文气,还能帮助同学提升文学的素养,为写好作文奠定基础。”他衷心地希望老师家长对孩子的阅读不能放任自流,要坚持拥有管辖权,要有所掌控。鉴于孩子们的认知能力和审美判断能力都正在成长过程中,他提出,对同学们与经典的“无知性远离”,不可听之任之。要让孩子们意识到经典的崇高。他在这里实际上在诉说着一个道理:凡事都要讲智慧,要将作文写好,先要将书读好,这是一个智慧的安排,而在读书这里一样也要讲智慧——最大的智慧就是阅读经典,阅读经典既经济,又科学。

王宜振是个作家,但他写这部关于写作文的书,目的大概并不在要培养人成为作家。他的用心只在培养孩子的写作能力上。他的看法很清楚:写作能力乃是一个人的基本能力。他的看法是,一个人无论日后从事何种工作,都得会写一手文章——如果能写一手好文章,那当然再好不过。作为一个作家,他心里比谁都清楚,他的这部书担当不起培养作家的重任,因为一个人后来能否成为作家是由诸多因素决定了的,他的一部写作的书岂能搞定?但他心里也是很自信地想到:这部书能培养作家不敢说,但却是可以有助于一个人成为写手的。

自古以来,中国是一个文章大国。旧时,一个人要走仕途,不是凭借他的从政理念,也不是凭借他的从政经验,而是凭借他的文章。这在世界上,是一独特的途径,也是一奇妙的景观。从前的中国人,总将文章看成是非常重要的事情,留下了无数关于文章的典故。中国文章,是世界佳话。除去以文章决定一切的极端,这个重视文章、以文章为美的传统,还是值得我们继承的。王宜振倾注其心血,手把手地教孩子写文章,是这个传统美德的体现。

中国重视文章,是因为中国古人很早之前就发现了写文章的好处——

写作是修炼人性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写作可以将自己的经验通过文字,贡献给他人和社会。写作,可以帮助一个人整理混乱的思绪,从而进行有层次、有逻辑因而也就更加具有深度的表达。写作会有助于人对这个世界有更深刻的理解。写作也是人更深切地领悟语言与世界之关系的最佳方式。还有,通过写作,我们可以利用文字的无限活性,创造一个又一个可供我们进行审美和精神享受的世界……

王宜振用这部洋洋数十万言的著作,诉说着这些永恒的道理。

                                                    201385日于北京大学蓝旗营住宅区

序三

著名语文教育专家、人教社编审、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员   顾之川

王宜振先生是我国颇有影响的儿童文学作家,有多部儿童文学作品出版,并有不少作品被选入各地中小学语文教材。我也曾多次收到他赠送的作品,有的是寄来的,有的则是当面送我的。记得去年春天,他曾约我为他的一部儿童集写序。当时我还纳闷:我不会写诗,更不懂儿童诗,并不是写序的合适人选,加上当时正忙着编写教材,就一直拖了下来。到六月份,女儿完成在宾大的学业,邀我们去美国游历,这才赶着还他的文债。到真正要写的时候,才有李太白“拔剑四顾心茫然”之感。既然已经答应他了,只好勉为其难,写了如下的文字:

读王宜振儿童诗有感

 

儿童诗人,王君宜振。

山东大汉,扬名西秦。

躬耕杏坛,教书育人。

月刊主编,建立功勋。

酷爱文学,一往情深。

慧心妙手,诗意纷纭。

发掘童趣,捕捉童真。

阳光早晨,畅想初春。

笛王故事,处处留心。

草莓夏天,化蝶变云。

讴歌亲情,惟在感恩。

想象奇特,格调清新。

机智灵巧,丰富意蕴。

天真无邪,哲思深沉。

启迪思考,塑造灵魂。

无量功德,沾溉后人。

近作蒐集,吐故纳新。

诗集付梓,聊申贺忱。

顾之川

2012年6月17日晨

题于京北密云瑞海姆田园度假村

 

    等我畅游美国东西海岸回来,再与宜振先生联系,才知道,原来他是要我为他的这部《作文课讲稿》写序。

宜振先生当过中小学教师、编过文学刊物,曾任《少年月刊》主编。因为长期与文字打交道,他由喜爱文学而走上文学创作道路,成为我国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又因为他有过当语文老师的经历,才有了这部中小学生写的作文著作。这就使得这部作家视野下的《作文课讲稿》不同于一般的作文教辅图书,而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价值。

本书洋洋洒洒数十万字,分为“基础篇”、“表达篇”、“技巧篇”、“应试篇”和“创作篇”五大部分,四十二讲。书中围绕中小学作文,既讲是什么,为什么,写什么,怎么写,又讲应试作文和文学创作,尤其强调语言运用。可以说,举凡中小学生作文涉及的问题都讲到了。因为作者是作家、诗人,长期从事儿童诗、童话故事创作,善于观察少年儿童,捕捉他们的所思所想,使得本书的内容非常切合少年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特点,而且语言充满知性,娓娓道来,可读性强。相信能够成为广大中小学生学习作文的良师益友,也为中小学语文老师提供了一本很有价值的教学参考用书。

                                                 

                                                  顾之川  2013年端午节于两不厌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