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心作文大讲堂之八:写作文要学会写人物(下)
(2011-11-24 12:50:26)
标签:
育儿 |
分类: 开心作文大讲堂 |
写作文要学会写人物(下)
人物的动作描写
写人物,离不开写人物的动作。人物的动作写好了,有利于塑造人物的形象,表现人物的性格。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有一段关于张飞动作的一系列描写:
张飞大怒,睁圆环眼,咬碎钢牙,滚鞍下马,径入馆驿……揪住(督邮)头发,扯出馆驿,直到县前马桩上缚住;攀下柳条,去督邮两腿上着力鞭打,一连打折柳条十数枝。
一小段文字,竟然用了怒、睁、咬、滚鞍、径入、揪住、扯出、缚住、攀、打、折等十数个动词。这十数个动词,全都围绕一个字“猛”,围绕张飞嫉恶如仇、粗豪易怒的性格所设计。在选择词语上也做了精心挑选。如用“滚按”不用“落鞍”,用“径入”不用“踏入”,用“揪”不用“抓”,用“扯”不用“拉”。这些词语的选用,其根本目的就是要突出张飞的性格。
写人物动作,有时为了勾勒人物形象。我们不妨看看夏衍先生的报告文学名作《包身工》:
打杂的一手抓住“芦柴棒”的头发,狠命地把她提起来往地上一摔。“芦柴棒”手脚着地,打杂的跟上去就是一脚,踢在她的腿上,照例又是第二、第三脚。可是打杂的很快地就停止了。据说那是因为“芦柴棒”那突出的腿骨,碰痛了他的脚趾,顺手夺过一盆另一个包身工正在抹桌子的冷水,迎头泼在“芦柴棒”头上。
作家在这里用了一系列动作描写。如抓、提、摔、踢、夺、泼等等。用这些动词的目的,就是为了塑造这个良知泯灭、十恶不赦的“恶棍”形象。同时,也写出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一群特殊女工的悲惨命运,读来令人震撼。夏衍的《包身工》,不但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还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我们再看看著名作家浩然的《大肚子蝈蝈》中的一段关于大旺的动作描写:
说话的是大旺,二旺的哥哥。他是三年级的小学生,去年就带上红领巾了。他年纪不大,倒挺懂事。这时他肩上扛着一把木杈子,手里提着一把镰刀,一边喊,一边跑。到了墙根,一纵身,嗖地从豁口跳过来了,就像山羊那么灵巧。到了二旺和贵贵跟前,他放下手里的东西,扶起二旺,替二旺拍打身上的土,问二旺摔疼了没有,又问他们为什么吵架。
写动作,往往会写一个人物一连串的动作,这一连串的动作构成一组,有利于展示人物性格。这段语言写得平淡、质朴,很少用形容词,这是作家故意不事雕琢,但透过作家在动词的遣用上,仍可刊出作家有很丰厚的语言功力。
我们再看看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的短篇小说《再见了,我的星星》中关于星星的一段动作描写:
星星一惊,猛地挣扎起来。他用手拼命地掰开已冻在船边上的网绳,收着已经浸泡在水里很长时间的渔网。当网底一出水面时,他觉得眼前闪着一道金光,定睛一看,网里一条金色的大鱼。他的心哆嗦了,双腿直摇晃,提了半天,才把网提到船舱里,然后,扑通倒下快冻僵的身子,压在这条大鱼身上。
……
星星用双臂支撑起身子,第一次打量这鱼:它简直像是纯金的,健壮、美丽,尾巴是透明的,像金色的玻璃,鼓鼓的眼睛,像晶莹的玻璃球儿,四个鼻孔!星星忽然大哭起来,把脸颊贴在它身上……
这段文字,写星星捕到一条金色大鱼时的一系列动作。先是心哆嗦,接着腿摇晃,紧接着又用了提、扑、压、撑、哭、贴一系列动词,展现了星星捕到大鱼时的激动、喜悦的心情。星星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心情呢?这自然与星星和雅姐的情感分不开。雅姐病了,星星想捕一条四个鼻孔的金色鲤鱼为雅姐补补身子,于是便一个人来到大湖。从晚上一直捕到天明,星星才捕到了这条大鱼,自然喜不自禁。这段文字,透过星星的一系列动作,展现了星星对雅姐深厚的感情。弗洛伊德说得好,人的不自觉的心理状态,能在自身不留意间,在行动上毫无保留地暴露出来。因为内心的精神状态,无论怎样刻意地隐瞒,也一定会在外表的行动上露出“破绽”。作家的高明之处,没有让星星有一句表白,只用了捕到大鱼时对鱼的一系列动作,便满腹情感尽在其中。这段人物的动作描写,可视为难得的经典之作。
我们再看看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秦文君的《四弟的绿庄园》中关于四弟的一段动作描写:
火车缓缓动了起来,四弟挥动双手。一秒钟后,他随车疾跑开来,双手迅速地挥舞。起初还与列车平行,后来火车怒吼一声,加速飞驰。四弟像是疯了,双脚蹬地如踩鼓点,横冲直撞疾奔,嘴张得像离水的鱼!仿佛积蓄的情感在这一刻爆发,似决了堤的洪水滚滚而来。
这段动作描写,是写四弟离开城里的父母来到乡下,父母放心不下,来到乡下看他。他给父母送站时的情景。通过四弟在火车开动时的一系列动作,表达了四弟对父母离去时的伤感心情,展现了四弟对父母的深厚感情。这同四弟离开城里,父母送站时的情景,形成了强烈的鲜明的对比。
送别那天我怕自己会伤感,特别让母亲到时提醒我。火车启动那瞬间,四弟竟满面春风,大作挥手状,弄得大家只好僵硬硬地笑。
这段描写,把原本离别伤心的场面,变得气氛异常起来。四弟满面春风,大作挥手状,似有点得意之感。弄得大家更是十分尴尬,脸上呈现僵硬硬的笑。为什么四弟下乡前和下乡后竟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动作呢?这充分表现了四弟下乡前和下乡后思想情感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却只通过人物的动作表现出来,引发人们思考和回味。
把人物的内心活动和人物的外部动作结合起来,可以更好地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董宏猷的《大江魂》,就有这样一段精彩的描写:
小双浑身的热血沸腾起来。他什么也来不及想了。他的眼前有一条白色的航线在随着波涛起伏延伸,有无数翅膀在翩翩飞舞。于是他感到自己的双臂也格外地轻盈了;他觉得自己仿佛也插上白色的翅膀,也变成了一只江鸥,于是,他在这浪尖上飞腾起来,挣脱了潜流的手掌,越过了弹性的墙壁,一下“抢”过了这险恶湍急咆哮着的急流。
白色的江鸥兴奋地狂舞着,高叫着,像一群活泼的小精灵,围着小双盘旋着。热泪又一次模糊了他的双眼。他使劲抹了一把脸上的泪水、汗水、雨水,然后紧抿着嘴,闭着眼,开始仰在江面上,任凭雨点打在脸上,任凭止不住的热泪从眼角沁出来,顺着脸颊、耳根,流入浑黄的江水中。
写人的行动,不仅要写他做什么,更重要的是写他怎样做。这两段描写,前段写小双战胜湍急咆哮的急流,游过大江的过程;后段写小双战胜浪山波谷,游过大江后的喜悦心情。作者高明的地方,是把内部的心理描写和外部的动作描写紧密地结合起来,从而更有力地表现人物性格,使人物个性鲜明,增强了人物的感染力。
人物的心理描写
写人物,还离不开写人物的心理。人物的心理又看不见、摸不着,怎么去写?这就要凭个人的人生体验,去揣摩他人的心理活动。要准确地写出他人的心理活动,要比单纯写自己的心理活动难得多。我们看看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张之路的儿童小说《夏雨》中关于主人公夏雨的一段心理活动:
这一刻,夏雨突然发现对方那躲闪的目光。她开始怀疑,他们是真的不知道,还是知道了故意不肯说?她有点后悔了,如果刚才“冷冻虾”刚刚提出问题,她就该老老实实地承认不懂。以前她就是这样做的。今天这是怎么啦?真是神差鬼使,好像在被人牵着鼻子走——她意识到她已陷入被动。
夏雨老师新调到一所中学,担任高一(2)班的化学老师兼班主任。她上的第一堂课,就被一个外号叫“冷冻虾”的学生将了一军,向她提出了糖的催化剂是什么,夏雨老师不知道这个问题,可她并没有老老实实地承认她不懂,而是把“球”踢给了她的学生,希望她的学生能回答这个问题。当学生一直无人举手时,这里描述了她内心的一段心理活动。看得出,她的心情十分矛盾,后悔自己没有公开承认不懂,因而陷入一种十分被动、窘迫和尴尬的局面。这段心理描写十分真实,对人物的性格有不可小视的烘托作用。
我们再看看铁凝的小说《香雪》,主人公香雪为了换取一个铅笔盒,上了火车。当火车开走以后,她只好在下一站下车。这是她沿着铁轨往回走时的一段心理描写:
她站了起来,忽然感到心里很满,风也柔和了许多。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那被秋风吹干的一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金铃铛,她第一次听清它们在夜晚、在风的怂恿下豁啷啷地歌唱。她不再害怕了,在枕木上跨着大步,一直朝前走去。大山原来是这样的!月亮原来是这样的!核桃树原来是这样的!香雪走着,就像第一次认出养育她成人的山谷。台儿沟是这样的吗?不知怎么的,她加快了脚步。她急着想见到它,就像因为从来没见过它那样而觉得新奇。台儿沟一定会是“这样的”:那时,台儿沟的姑娘不再央求别人,也用不着回答人家的再三盘问,火车上的漂亮小伙子就会求上门来,火车也会停得久一些,也许三分、四分,也许十分、八分,它会向台儿沟打开所有的门窗,谁要是再碰上今晚这种情况,谁都能从从容容地下车。
这段心理描写,表现了一个质朴清纯的山里姑娘,对城市现代文明的强烈追求和渴望。小说写出了城市现代文明和质朴清纯的贫穷之间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交融的过程。它既包含了对迎接现代文明的喜悦,也表达了对正在逝去的乡间淳朴风情的缅怀。它所描写的生活现实虽距离现代生活已经十分遥远,但它仍会长久地留在人们的阅读记忆里,每每读起,总会令人怦然心动。
香港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韦娅写了一篇小说《中三女生的心事》,小说的主人公琴喜欢上了国语老师颉。琴给颉写了一封信,夹在准备上交的功课里。下面是关于琴的一段心理描写:
琴心边的“鼓”打得一阵紧似一阵。她担心那纸条会从本子里掉出来,又担心老师不会留意那张纸条,或者看了后把它当做废纸扔了?如果哪个好事的女生翻看她的本子……哇!那她就当众丢脸了。这样想着,琴就连忙左右望了望,好像没有人注意她,才略微放心。
……
不过,这一天的课,琴都没有上好。
琴一直处于紧张不安的状态中。一想到“冷男”看纸条的模样,她的心就怦怦跳了。他会不会感到惊愕呢?他会不会觉得她是个胆大包天的坏女孩?纸条上的话反复在她心里再现,细细体会,仿佛又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那么,他会不会来约自己呢?比如,他走过来,说:“你夹在本子里的纸条我看到了,你找我有什么事吗?”
哦,我的天!这怎不叫人胆战心惊!琴慌乱了。
现在她不敢多想了,现在她害怕他的出现了。她越来越盼望时间过得快一点,甚至希望那位叫颉的老师千万别看到那张东西,她宁愿纸条掉在地上,被风吹走。可那天的时间好像走得特别慢,好不容易挨到了放学,她又不敢迈出教室了。她担心会遇到他,或者他会不会让其他同学来传叫她?
这段心理描写,写得极其准确、传神、生动、细微。它表现了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内心复杂的心理活动。写出了一个少女既希望颉看到纸条,又不希望颉看到纸条的矛盾心理。成功地塑造了琴这样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写人物,要学会人物的外观、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这是写好一个人物的四个基本要素。掌握了这四点,你笔下的人物就一定会栩栩如生,就一定会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