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爱情酸曲:爱情的最高境界——真爱
(2011-05-09 11:19:25)
标签:
情感 |
分类: 我的手机爱情诗 |
爱情的最高境界——真爱(代后记)
爱情,是人类生活的重要部分。爱情的质量如何,不仅会直接影响到人们的事业,而且还会影响到人们的生存质量和生命质量。一个青年,选择怎样的爱情观,追求什么样的爱情,攸关重要。我一直想就我的人生体验,用诗歌的形式来表达。这就是我写这部书的初衷。
从佐野洋子的一篇童话谈起
日本著名童话作家佐野洋子的《活了一百万次的猫》,是日本家喻户晓的一篇童话。这篇童话,它不仅是写给孩子的,而且更是写给成人的。许多成人读了,不仅感慨万分,甚至痛哭流涕。一篇仅仅只有两千字的小作品,何以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力呢?说起来,它的故事并不复杂,它只是写了一只猫追求真爱的故事。
童话的前半部分,写猫的命运一次次变化,写它的一次次的生和死。在猫的一百万次的生生死死的时间里,猫先后和国王、水手、魔术师、小偷、老太太、小女孩等一百万个人相处,可以说猫和世界上所有类型的人都打过交道了,无论是富贵还是贫穷、野蛮还是儒雅、孤独还是喧闹,猫都经历过了。但猫一次次承受的却是无爱的生涯,像木头一样,像工具一样被人役使。它自始自终没有得到人类真正的爱(尽管那些人在它死后哭得死去活来),而它也不曾给予人真正的爱,一个无爱的生涯,自然活得浑浑噩噩,活到最后,连他自己也不知为什么活了。它讨厌养它的每一个人,也不怕死。日本出版家松居直说它是一只“什么都讨厌、对所有的一切都漠不关心、都拒绝的猫”。就是这样一只猫,有一天它谁也不属于了,它变成了属于自己的一只野猫。
童话的后半部分,情节急转直下,看似两个部分似乎脱了节,但读起来又联在一起,这是一个奇异的结构。
故事对虎斑猫最后一次生涯,进行了倾情描摹。虎斑猫一次次生命的冲浪,似乎都是为了迎接这一次命运的降临。它遇到了一只白猫(尽管这只白猫很傲慢),但它们却真心相爱了。它生生死死一百万次没有找到的真爱,在这里找到了。由于真爱,猫的生命从此变得辉煌;由于真爱,猫的生命也变得有意义起来。这意义表现在猫真正地开始为自己活着,表现在平常的居家过日子里,表现在生儿育女的艰辛和快乐里。从此,这只猫变得“比谁都喜欢自己”了。在这里,细心的读者会发现,猫因找到了自我而找到了“爱”,找到了自己灵魂的归宿。
故事的结尾,也是故事的高潮。这只虎斑猫心爱的白猫死去了,它痛苦到了极点。它搂着死去的猫号啕大哭,不,这不是哭,这简直是绝叫。这只死了一百万次都不曾哭过的野猫,终于哭得死去活来。随着白猫生命的终结,这只虎斑猫也活不下去了,它终于随白猫死去,再也没有活转过来。
为什么白猫不再活转过来呢?这是因为虎斑猫真真正正地活过、爱过,拥有了一份永远的感动。因此,当它爱着的另一半永远去了的时候,它也选择了终结自己的生命。
生命和爱的主题是一个大主题。这样一个大主题,浓缩在两千字的一个童话里,足见佐野洋子表现、概括生活之功力。据说,佐野洋子这一故事酝酿成熟的时候,起初想用小说来表现,但她最终还是选择了童话。
佐野洋子的爱情一直不如意。她像虎斑猫一样,没有爱和被爱。她笔下的虎斑猫是幸运的,最终找到了自己的爱。佐野洋子却没有虎斑猫那样幸运,她最终也没有找到自己的真爱。她只有把自己的理想,寄托在自己的童话里。故事中的白猫,便是佐野洋子美好理想的化身。
这篇童话的虎斑猫,一次次的生,一次次的死,对于孩子来说,也许只感到有趣和好玩而已。而对一个成人来说,却引发他们对爱情和人生的深深思考。
爱,像空气、水分、土壤一样,永远滋养着人们的生命;世界只要有人类存在,爱情就会存在,爱情在有人类的地方延续着,永远不会终结。
爱,永远和人生相伴,永远同真情相依。
一个人只有深深地爱着对方,又被对方深深地爱着,这种拥有爱和被爱的爱情,才是真正的爱情。爱和被爱,是真正爱情的两翼,缺一不可。
选择真爱,选择有爱的人生,从而使我们的生命更加鲜活和滋润,这样的人生才有价值、有意义。这不仅是几千年爱情的精髓,也是当代人对爱情的追求。这样的爱情观,永远都不会过时。
我想用诗歌表达追求真爱的爱情观
佐野洋子的爱情观,不少青年听了不以为然。他们甚至会讪笑这种爱情观太脱离实际,太理想化。我知道,太理想化的东西,已经不被当代青年看好。
当代青年更崇尚现实,比如他们谈恋爱,他们中的一些人往往更注重物质的层面,往往会把物质层面放在第一位,而把感情层面放在第二位。我长期在团的机关工作,在对青年的接触和了解中,听到过太多的爱情悲剧。我深深地知道,一些青年在爱情方面的迷失,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期,我就写过一本《献给少男少女的诗》,其中有不少是爱情诗,受到青年的喜爱。尤其是以中学生为主体的小青年的喜爱。那时候,我的一些爱情诗,有不少在中学生的笔记本上传抄,在校园风靡一时。这本书曾先后印刷多次,总发行量十分可观,超过数十万册。至今,二十年过去了,网上还经常出现一些中学生发帖,求购这本书。鉴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成功的经验,一些文学界的好友,热情地鼓励我,让我重拾当年爱情诗创作,用诗歌表现一代青年追求真爱的人生。
可今天的诗歌环境,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当年,一大批青年爱好诗歌,对诗歌不但痴迷,而且狂热追捧。可今天呢,今天的现状又是什么呢?今天的诗歌已沦为边缘化的尴尬境地。青年中爱好诗歌的人也越来越少。造成这方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外在的因素,也有内在的因素。来自诗歌本身的原因,是诗歌出现了“两化”的走向。一是诗歌的朦胧化。诗歌愈来愈走向朦胧,使越来越多的读者无法读懂。既然,诗歌脱离了读者;那么,读者也就远离了诗歌。二是诗歌的散文化。有的口语诗歌甚至流于口水化,使诗歌自身失去了文体的优势。面对这一诗歌现状,我担心自己的创作,能不能从朦胧化和散文化中解脱出来,写出真正受青年喜爱的作品。另外,我长期从事儿童诗创作,已经写出了一些优秀作品,有了一定的知名度。有好心人劝我,不要涉入自己不熟悉的领域,以勉出力不讨好。可也有一些朋友,大胆地鼓励我,要我不妨试一试。也许成功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可以拓宽我的创作领域,使我创作的路子更宽更广。我想,友人的鼓励也有一定道理。有韵的诗歌琅琅上口,易诵易记。如果再把它搞成手机诗歌,进入电子传媒的短信、手机阅读领域,会传播更广。想到这里,我便有了信心、有了勇气。我要用诗歌表达追求真爱的爱情观,要这种爱情观在当代青年中得到普及。
不断解决创作中的难题
下笔创作,便遇到了一个又一个难题。首先是要保证自己的观念要新。我深知,自己的年龄已和青年拉开了很大的距离,要保证自己的观念同当代青年接轨,确有较高的难度。我一方面广泛涉猎各个方面的书籍,一方面广泛接触青年,同他们谈心、交朋友。不少作品写出初稿,先让他们阅读。如我的《爱情脱壳》,就是一篇富有崭新观念的作品。爱情要磨损、要老旧,怎样避免呢?我设想爱情也像蝉一样会脱壳,把旧壳脱出,露出鲜嫩的外表来。可鲜嫩的外表时间久了,又会旧会老,这就要求爱情不断地脱壳,以保持爱情的鲜活、莹澈。这种观念,实际上是一种爱情自救。为什么有的夫妻整天吵吵闹闹,反而爱情更长久呢?难道吵闹不是一种爱情自救的方式吗?这首诗发表后,许多诗人称我的创作观念新,是前所未有的。甚至不少青年人,也认为我有超前意识,表达的新观念,连他们也不曾想到。其次是虚和实一对矛盾的处理。诗要讲意境,要讲含蓄,这就要求诗要写得虚一些,可太虚了又不行,太虚了会流于朦胧;诗要反映现实,要表现火热的现实生活。诗自然要求要实一些。可是太实了又不行,太实了又会流于直白。就这样,我在虚和实之间行走,我一再告诫自己,一定要恰到好处地去把握。为了使自己的诗走向大众,拥有更广泛的读者,我给自己提出了一个要求,要求自己写出的爱情诗,读者读第一遍就能读懂,就能感受到诗中的审美愉悦。我一边创作,一边广泛征求友人的意见。当受到来自天南海北的友人们的赞扬时,我更有了信心、有了勇气。我的内心充满了创造的喜悦。有人告诉我,你的诗已经从诗人狭小的圈子里走了出来,实现了无障碍阅读,这使你的诗有了更广泛的读者,为诗歌回归平民闯出了一条新路。有不少诗人、评论家认为,诗歌永远只是为少数人服务的小众化文体。友人认为,我的创作实践,将推翻诗界的这一论断,诗歌繁荣和复兴的时机已经到来。再次,便是创作的读者对象问题。读者对象是青年,这毫无疑问。但青年这个群体太大。从年龄层面来讲,从十五六岁到四十岁上下,都属于青年这个范畴。不同年龄的人,审美观点不同。他们对诗歌的要求自然也就不同。究竟面向哪个年龄层次的青年,这也是诗人必须要面对和思考的问题。从知识层面来讲,有文化层次较低的、文化层次普通的、文化层次较高的;从人群来讲,有工人、农民、战士、学生。单从学生来讲,又有研究生、大学生和中学生。一部作品必须有所侧重,要为所有的人群所服务,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在经过调研以后,我确定以面向三十岁左右的青年为主,兼顾二十岁左右的小青年;以普通知识层面的人群为主,适当兼顾较高知识层面的人群。我经过半年多艰苦的创作实践,终于拿出了这部新作。
这部新作,融入了我追求真爱、追求生命价值的爱情观。诗集成稿后,我国著名诗人雷抒雁老师,为这部诗集写了《热言辣语的爱情诗表白》的序言。他在序言中,称他是一口气读完了这部诗集,并且说:“‘爱情’,而且又是‘酸曲’又是‘150首’,这三点,如果不是作者为了制造‘卖点’,也一定会对读者的胃口有强烈刺激的。至少,此刻对我有这样的功用。”当雷抒雁老师读到我的小诗《我走了》时,对这首小诗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这是一首构思很完整的诗。两个相爱的人,如同两只眼球,一个的离,就会让‘我’的世界失去了‘一半的光明’。整首诗简洁、质朴、真挚,意象的选取十分贴切。”据说,雷抒雁老师读这首诗时,心情十分激动。小诗新奇的意象点亮了他的眼睛。他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和喜悦,立即抓起电话,给远在故乡的友人打电话。在电话中声情并茂地给友人朗诵了这首小诗,并一再称赞这首小诗写得好。诗歌是人类经验的产物,是时间的结晶。这首小诗虽只有十行,却融入了我全部人生体验,呈现出了我的艺术个性和生命的质感。它使我所主张的爱情观得到了完美的阐释。我的《我的爱情缺了一种颜色》一诗,有的人看了热泪盈眶。原来,他们的爱情生活中缺少真爱,有的在青年、中年便和爱人分了手。有一个中年人含着热泪对我说:“《我的爱情缺了一种颜色》这首诗,写得太好了!这句话要成为一种流行语,广泛流传开来。”
这部诗集在广泛受到青年读者喜爱的同时,也难免会有一些缺点。我衷心期望青年读者在阅读中,把发现的缺点及时告诉我,以便在今后的创作中加以纠正。我绝不辜负青年朋友的热情鼓励,以写出更多更好的爱情诗作,以飨读者。
附件:
活了一百万次的猫
有一只一百万年也不死的猫。
其实猫死了一百万次,又活了一百万次。
是一只漂亮的虎斑猫。
有一百万个人宠爱过这只猫,有一百万个人在这只猫死的时候哭过。可是猫连一次也没有哭过。
有一回,猫是国王的猫。猫讨厌什么国王。
国王爱打仗,总是发动战争。而且,他还把猫用一个漂亮的篮子装起来,带到战场上。
有一天,猫被一支飞来的箭射死了。正打着仗,国主却抱着猫哭了起来。国王仗也不打了,回到了王宫,然后,把猫埋到了王宫的院子里。
有一回,猫是水手的猫。猫讨厌什么水手。
水手带着猫走遍了全世界的大海和全世界的码头。有一天,猫从船上掉了下来。因为猫不会游泳,水手赶忙用网子把猫捞起来,可猫还是淹死了。
水手抱着湿得像一块抹布一样的猫,大声地哭了起来,然后,把猫埋到遥远的港口小镇一个公园的树下。
有一回,猫是马戏团魔术师的猫,猫讨厌什么马戏团。
魔术师每天把猫扔到一个箱子里,用锯子锯成两半,接着把完好无损的猫从箱子里取出来,换来一片拍手声。有一回魔术师失手了,魔术师两手拎着两半的猫,大声地哭起来,
这次,谁也没有拍手。魔术师把猫埋到了马戏场后面。
有一回,猫是小偷的猫。猫讨厌什么小偷。
小偷和猫在一起,在漆黑的小镇上,像猫一样轻轻地转来转去。
小偷只偷养狗的人家,趁着狗冲着猫叫的时候,小偷撬开保险箱。
一天,猫被狗咬死了,小偷抱着偷来的钻石和猫在夜晚的小镇上,一边大声地哭,一边走,然后,回到家里,把猫埋到了小小的院子里。
有一回,猫是一个孤零零的老太太的猫。
猫讨厌什么老太太。老太太每天抱着猫。从小窗户看着外面。猫整天在老太太的腿上睡大觉。
不久,猫老死了,摇摇晃晃的老太太抱着摇摇晃晃的死了的猫,哭了一整天。老太太把猫埋到了院子的树底下。
有一回,猫是一个小女孩的猫。猫讨厌什么小女孩。小女孩有时把猫背在背上玩,有时紧紧地抱着猫睡觉。她哭的时候,还会用猫的后背来擦眼泪。
有一天,猫被小女孩后背的带子给勒死了。小女孩抱着耷拉着脑袋的猫,哭了一整天。然后,她把猫埋到了院子的树底下。
猫已经不在乎死亡了。
有一回,猫不再是别人的猫了,成了一只野猫。
猫头一次变成了自己的猫。猫太喜欢自己了。怎么说呢,漂亮的虎斑猫终于变成了漂亮的野猫。
不管是哪一只母猫,都想成为猫的新娘。
有的送条大鱼当礼物,有的献上新鲜的老鼠,有的送来了少见的木天蓼,还有的去舔猫那漂亮的虎斑纹。
可猫却说:“我可死过一百万次呢!我才不吃这一套!”
因为猫比谁都喜欢自己。
只有一只猫连看也不看他一眼,是一只美丽的白猫。
猫走过去说:“我可死过一百万次呢!”
“噢。”
白猫只说了这么一声。
猫有点生气了,因为他太喜欢自己了。
第二天,第三天,猫都走到白猫的身边,说:“你还一次都没有活完吧?”
“噢。”
白猫只说了这么一声。
有一天,猫在白猫的面前一连翻了三个跟头,说:
“我呀,曾经是马戏团的猫呢。”
“噢。”
白猫只说了这么一声。
“我呀,我死过一百万次……”
说到一半的时候,猫问白猫:“我可以呆在你身边吗?”
“行呀。”白猫说。
就这样,他一直呆在了白猫的身边。
白猫生了好多可爱的小猫。
猫再也不说:“我呀,我死了一百万次……”
猫比喜欢自己还要喜欢白猫和小猫们。
小猫们很快就长大了,一个个走掉了。
“他们都成了漂亮的野猫啦!”
“是啊。”白猫说。
然后,她的嗓子眼儿里发出了温柔的“咕噜咕噜”声。
白猫已经成了一个老奶奶了。猫对白猫更温柔了,嗓子眼儿里也发出了“咕噜咕噜”声。
猫多想和白猫永远地生活下去呀!
有一天,白猫静静地躺倒在猫的怀里一动也不动了。
猫抱着白猫,流下了大滴大滴的眼泪,猫头一次哭了。从晚上哭到早上,又从早上哭到晚上,哭哇哭哇,猫哭了有一百万次。
早上,晚上……一天中午,猫的哭声停止了。
猫也静静地、一动不动地躺在了白猫身边。
猫再也没有起死回生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