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想象力是诗的生命

(2010-12-10 11:05:09)
标签:

文化

想象力是诗的生命

                                 王宜振

我长期担任少年刊物的主编,与少年诗人结下不解之缘。

我读过不少少年诗人的作品,我以为少年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那便是非凡的想象力。鲁迅说:“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作为一个诗人,想象力是第一重要的。有了想象力,才能使要表达的事物,得到充实和发挥,使其具有更丰富、更深远的含义。这组诗歌,就是具有磅礴想象力的诗篇。

慈琪是我熟知的一位少年诗人。我曾代为《中国儿童文学》选发过她的一大组诗歌。她的诗歌几乎全是童话诗,有着超乎常人的想象力。本期刊发的慈琪的五首诗,也体现着这一特点。五首之中,我最喜欢《手上的画》和《冬天,用猫的眼睛看世界》。前者由一个在手心、手背画画的小游戏生发开来,写得细致微妙,趣味盎然,充满着本真、纯净的童心童趣。我想,只有一颗没有被污染的心灵,才会产生这种如此新鲜的原初的感觉。后者,仅题目,就给人一种新鲜的感觉。用猫的眼睛看世界,世界将是什么样儿的?接着,诗人列举了一系列从猫的眼睛看到的趣事、乐事,写得自然灵动、风生水起,使诗人的心境与大自然的美景达到了一种有机的契合。童话入诗,自古就有之,德国诗人、哲学家诺瓦里斯曾将“童话入诗”推为“诗的法则”,他认为:“童话可以说是诗的准则,所有的诗意都必须是童话式的。”童话入诗,其优势更能体现儿童的天性,体现诗歌自发产生的自然性。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性体现着诗的最高价值。慈琪的诗,正是用这种天真的眼光,对“情化”了的“第二自然”的自由吟唱,可谓童话诗中的佳品。

高璨同我居住在同一个城市,她是我一直关注和倾心培养的小诗人。早在高璨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她父亲拿来她一篇尚还稚拙的写雪的作文,让我提出意见。我从那些极普通的文字中发现,同样写雪,她却有一句同别的孩子写得不一样。别的孩子写雪,只是写“小鸟在雪地上跑来跑去”,而她不这样写,她写道:“小鸟在雪地上做着踩脚印的游戏。”我从这一句话中,发现了这孩子有写诗的天赋,便建议她父亲让孩子学习写诗。果然,高璨一步入诗的领域,便一发不可收。短短几年,便出版了好几本诗集,受到了诗界名家的首肯。这组诗中,我特别喜欢她的《花、鸟、山路》和《静止》。我国著名儿童诗诗人金波和台湾著名儿童诗诗人林焕彰,分别各写过一首新颖独特、手法各异的蝴蝶诗。这两首诗一时广为流传,成为诗界公认的经典名诗。高璨写同类诗歌,会不会落入两位大诗人的套路,我一直在忧虑。但看了高璨的诗,却使我不禁感到惊异:起飞前是花儿/起飞后是鸟儿/它们没有固定的名字/因为山里的每句话都是/对所有人说的。这里,高璨把花和鸟融为一体,花便是鸟,鸟便是花,飞起是鸟,落下是花。这种写法,自然同两位名诗人迥异。高璨的诗,大多描写自然,她那轻灵的、精妙的、富有想象力的笔触,写出了自己心灵的震颤和悸动,也给读者带来了如饮清露的美妙享受。她的《静止》,使我感受到在宁静中融化了的雪,在宁静中落尽了的冬,这种对生命内里的深入,使她走出了诗歌仅仅是抒情与幻想的阶段,进入了一个对生命与存在严肃思考的领域。她在像一个哲人观察洞悉人生。

张牧笛也是我所熟悉的少年诗人。我读过她不少少年诗,给我一种迎面扑来的清新愉悦的感觉。这组诗中选了她的三首。我喜欢《你听见蝴蝶歌唱了吗?》和《早上的阳光,孩子般跑来》。牧笛写阳光,自然把阳光写成了一个孩子,一个骑水绿色小马的孩子,以至于矢车菊都感到醉了,芳香在枝桠间孵出睡鸟。这一连串的童话想象,给人以心境恬然的美妙享受。这使我想起了著名女诗人鲁西西的《喜悦》,我以为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魏函的《叶子》和蜜蜂听雪的《一颗失眠的种子》,也是极富想象力的好诗。前者写那些青春涩涩的叶子,似有肥皂,可以洗净天空的浮云;似有蜡笔,可以画出林阴间那些破碎的眼神;后者写失眠种子的寂寞,它可以抓得住往下游走的空气的草鞋,以至于蚂蚁弟弟的小碎步,挠得种子的心头痒痒的。还有原筱菲的《冰蝴蝶》、木鱼的《写在信封背面的诗》,都富有奇异的想象。前者写把自己折叠成一块冰,不仅可以折射白夜的光芒,而且还能照见自己;后者写信封背后的诗,被时光烤旧了,以至于烤出了馨香。这种富有陌生感的描写,使读者在自然界各种微妙的细节中得到感悟,使诗歌抵达了人与自然、物与我的和谐融通,深入读者的心灵深处,直抵诗歌艺术的本质和生活的本质。

诗歌是人类经验的产物,是时间的结晶。一批少年诗人虽然摆脱了单纯和幻想,他们的创作体现了对世间万象的观照和把握。但诗歌道路是一条充满荆棘的艰难的道路,后面的道路还很长很长。世界著名诗人里尔克曾说:“只有当个人穿过所有教育习俗并超越一切肤浅的感受,深入到他的最内部的音色当中时,他才能与艺术建立一种亲密的内在关系:成为艺术家。”他们的创作也才能真正呈现出自己独特的艺术个性和生命的质感。我也期望,我们的学校教育,能给“诗性”留点空间,多点浪漫、趣味、想象和诗情,从而培养人的精致而丰富的情感,为更多的少年诗人脱颖而出和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原载《诗刊》2010年第5期(下半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