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宜振的情趣
(2010-12-09 20:52:54)
标签:
文化 |
分类: 小会员推荐 |
王宜振的情趣王式俭
|
在儿童诗创作上,王宜振曾进行过艰苦的探索。他的诗,想像奇特、语言清新活泼,充满童心童趣。
上世纪80年代初,我第一次读到他的《秋风娃娃》时,曾为作者新奇的想像而惊异,诗很简单,仅有八行,但一位淘气天真的秋风娃娃的形象便跃然纸上:“秋风娃娃可真够淘气/悄悄地钻进小树林里/它跟那绿叶儿亲一亲嘴/那绿叶儿变了,变成一枚枚金币//它把那金币儿摇落一地/然后又轻轻地把它抛起/瞧,满天飞起了金色的蝴蝶/一只一只,多么美丽!”这首诗采用了传统的比兴手法,诗中将秋天的落叶喻为一枚枚金币,既形象新颖,又有很强的暗示性。历来吟咏秋天的诗,多为萧瑟衰颓的景象,那是成年人的秋天,对于不知愁滋味的儿童来说,秋天正是美好的收获季节。
在《有一个节日在六月》中,作者深情地写道:“有一个节日在六月/在孩子眼里,它只是一片小小的香椿树叶/让树叶的叶脉连接起每个孩子的脉管/让每个孩子的脉管里流淌着一条喷香的河……”诗中作者没有选择玫瑰和紫罗兰,而选择香椿叶暗喻孩子们节日的温馨。这一比喻,城市长大的孩子也许会感到陌生,但在北方农村长大的孩子,就会感到格外亲切。春天,正是北方农村采摘香椿叶的季节,可以想见,节日里孩子们可以不做功课,他们攀上高高的香椿树尽兴玩耍,乐何如之!英国哲学家休谟曾说:“美只存在于观赏者的心里,每一个人心见出一种不同的美。每个人应该默认他自己的感觉,也应该不要求支配旁人的感觉。”如果读者了解作者农村生活的经历,便不难理解作者的选择了。《斗笠》《我从田间采猪草归来》等诗也能看出作者类似的审美追求。《斗笠》是2005年收入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五年级上册的名篇,该诗采用博喻和象征手法,寄托一位农村母亲对儿子的殷切期望和无限关爱。诗的最后两节这样写道:“孩子,戴上这顶斗笠吧 / 让这朵故乡的花儿伴你在闹市穿行 …… /孩子,戴上这顶斗笠吧 …… 让它在你的头顶,成为一盏不熄的灯。”诗中,母亲一再嘱咐孩子戴上的斗笠究竟象征什么呢?当代著名画家李可染说:“空白、含蓄是中国艺术一门很大的学问。”诗的智慧在于藏匿,一首好诗应将诗意藏匿起来,让读者去想像。这首诗的魅力正在于此。
王宜振在童诗创作上走过一段漫长的路,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诸多荣誉,作者从容面对,在《荣誉的忧伤》中,他这样写道:“只有卸下这些沉重的荣誉/赶路才会一身清爽/心头的块垒落地,心里方感到舒坦畅亮……”童诗,是点亮儿童心灵的焰火,我们祝愿作者为孩子们写出更多好作品。
上世纪80年代初,我第一次读到他的《秋风娃娃》时,曾为作者新奇的想像而惊异,诗很简单,仅有八行,但一位淘气天真的秋风娃娃的形象便跃然纸上:“秋风娃娃可真够淘气/悄悄地钻进小树林里/它跟那绿叶儿亲一亲嘴/那绿叶儿变了,变成一枚枚金币//它把那金币儿摇落一地/然后又轻轻地把它抛起/瞧,满天飞起了金色的蝴蝶/一只一只,多么美丽!”这首诗采用了传统的比兴手法,诗中将秋天的落叶喻为一枚枚金币,既形象新颖,又有很强的暗示性。历来吟咏秋天的诗,多为萧瑟衰颓的景象,那是成年人的秋天,对于不知愁滋味的儿童来说,秋天正是美好的收获季节。
在《有一个节日在六月》中,作者深情地写道:“有一个节日在六月/在孩子眼里,它只是一片小小的香椿树叶/让树叶的叶脉连接起每个孩子的脉管/让每个孩子的脉管里流淌着一条喷香的河……”诗中作者没有选择玫瑰和紫罗兰,而选择香椿叶暗喻孩子们节日的温馨。这一比喻,城市长大的孩子也许会感到陌生,但在北方农村长大的孩子,就会感到格外亲切。春天,正是北方农村采摘香椿叶的季节,可以想见,节日里孩子们可以不做功课,他们攀上高高的香椿树尽兴玩耍,乐何如之!英国哲学家休谟曾说:“美只存在于观赏者的心里,每一个人心见出一种不同的美。每个人应该默认他自己的感觉,也应该不要求支配旁人的感觉。”如果读者了解作者农村生活的经历,便不难理解作者的选择了。《斗笠》《我从田间采猪草归来》等诗也能看出作者类似的审美追求。《斗笠》是2005年收入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五年级上册的名篇,该诗采用博喻和象征手法,寄托一位农村母亲对儿子的殷切期望和无限关爱。诗的最后两节这样写道:“孩子,戴上这顶斗笠吧 / 让这朵故乡的花儿伴你在闹市穿行 …… /孩子,戴上这顶斗笠吧 …… 让它在你的头顶,成为一盏不熄的灯。”诗中,母亲一再嘱咐孩子戴上的斗笠究竟象征什么呢?当代著名画家李可染说:“空白、含蓄是中国艺术一门很大的学问。”诗的智慧在于藏匿,一首好诗应将诗意藏匿起来,让读者去想像。这首诗的魅力正在于此。
王宜振在童诗创作上走过一段漫长的路,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诸多荣誉,作者从容面对,在《荣誉的忧伤》中,他这样写道:“只有卸下这些沉重的荣誉/赶路才会一身清爽/心头的块垒落地,心里方感到舒坦畅亮……”童诗,是点亮儿童心灵的焰火,我们祝愿作者为孩子们写出更多好作品。
前一篇:王宜振作品入选教材一览
后一篇:从蛙声里迸出的童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