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回顾这次网约车新规出台,滴滴应对出现了明显问题。随着各省市的网约车管理办法出台,滴滴面临的环境越来越困难。滴滴究竟哪错了。
1、定位偏差。
国家给网约车的定位是高端出租车,在出租车的基础上增加条款,优质高价。
滴滴给网约车的定位是廉价便捷的类出租交通工具,乘客花的少了,司机挣得更多。
这两者是不可调和的。
2、数量偏差。
国家给网约车的目标是出租车,公共交通的补充,规模要小,而且要与传统出租车分。
滴滴给网约车的目标是加入平台的车越多越好,方便乘客,解决就业。
可以说,两者是南辕北辙,完全不是一回事。
3、平台的管理责任。
国家希望是比出租车公司承担更多的责任,至少是相当的。
滴滴希望的是平台只承担有限的监管责任,轻资产撬动大市场。
可以看出,滴滴们能主动承担起的责任多少是关键。事实上,新浪新闻、微博、微信、天猫、百度等互联网应用之所以做得足够好,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其管理得到了管理层的认可,作为业界领军者的滴滴也应该朝这方面努力。
4、司机的选择。
国家希望的是和出租车要求一样。
滴滴目前做到的是很低的进入门槛,逐渐在平台内积累信誉。
这实际就是网约车被指责一些犯罪有关的人也成了司机的原因。一定需要建立较高的进入门槛(可能比出租车略低),但有些内容,如“无犯罪前科”,明显过于严格。难道曾经犯过罪的,就一定要淘汰吗?
5、车辆的选择。
国家希望是“高端”。
滴滴等希望是全部的富裕能力。
各种车辆加入,安全保障变得困难了。
6、运营的监管。
国家希望是严格全程监管。
滴滴提供的是有限的、有漏洞的监管。
国家希望滴滴们多管点,滴滴们希望国家承担更多责任。这似乎又不可调节了。
实际滴滴曾经有机会,限制规模,以民营资本、互联网思维切入出租车市场,在一定程度上与出租车竞争。可惜滴滴没抓住。随着网约车新政的全面实施,网约车的空间将明显减小。滴滴并没有能力颠覆旧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