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女排再次夺冠,这是中国三大球沉寂了多年后又一次登上了世界最高领奖台。
两种相反的声音出现了,一个是这是举国体制的胜利,一个赞助商都难找的项目,只有在我们这样的国家,才能坚持下去。另一种声音这是反举国体制的胜利,郎平是少有的几个在全球叱咤风云后又回国,且从俱乐部被挖到国家队的教练,因此郎平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可避免一些官员指手画脚。
还有一组相反的观点也出现了:女排赢,靠的是女排精神,并可以提炼出XX条女排精神;女排赢,靠的不全是女排精神,能在实力并不领先的情况下取得冠军,不仅是因为女排的韧劲,还包括教练的高水平指挥和充分的授权。
此外,还引申出了一个新话题,最市场化的男子足球,国家队的成绩明显反差,市场化是不是会影响一个体育项目的健康发展?
我无意参与“A或非A”的辩论,女排赢了,除了队员的努力和教练的睿智外,肯定会有人拿这个说功劳,作为支持自己的论据。反正与我无关,我也不会去争功。这里想说的是立体支撑的体制和钱“从哪来到哪去”的问题。
一个体育项目要保持长盛不衰,多层次的梯队建设很重要,只要源源不断的向上输送人才,才可能一直健康发展。梯队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这些钱该“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由谁来监管?
例如我国的男子足球并不正常,部分球员很能挣钱,越来越多的国际二流球员来我国淘金,但这只是局部的商业化,连市场化都谈不上。一个并不缺钱的项目,在低水平的行业管理基础上,举步不前甚至经常犯一些错误,尤其是与商业化相冲突的国家队训练、比赛,有关管理者越重视,国家队的实力与俱乐部之间的差距越大。
离2022年北京-张家口冬奥会还有六年的时间,对大多数项目来说,如果六年好好梳理一下,全方面推动体育竞技、体育营销、群众体育的发展水平,取得快速的进步还是很有可能的,但这需要全方位的科学思考,系统推进,如果只注重奥运成绩,将大量资源投向少量的金牌项目上,即使出点好成绩,也很可能是昙花一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