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据《京华时报》报道,用户叶先生两个月前刚刚从电信业务代理点办理了一张手机号卡,该号码经过了本人的实名认证。但当他使用这个号码后,各种骚扰接踵而来。“先是大半夜接到显示为外省号码的来电。”后是手机频频接到来自某银行的银行卡业务短信,“有时候是存入有时候是转出,每次金额都不太多,几乎每天都有。”叶先生核对之后确认短信里提到的银行卡并非自己所有,于是致电该银行客服,要求银行解除自己手机号码与他人银行卡的绑定。但是银行客服告诉他,与银行卡解绑只能由原号码的所有者去办理。经叶先生的请求,银行帮他联系到对方,对方答应抽空去解绑,但是2个月过去,叶先生依然能收到来自银行的通知短信。
一个号码停用后一段时间(如3个月或半年),运营商重新放号,该号码就会再次投入使用。但是,原号码已经建立的各种关联,如进入了他人的“通信录”或以该号码在某应用中注册或绑定,这些并没有能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这也带来了成为这些号码新用户的烦恼。
陌生人来电,莫名的短信,都令人烦。因交互名片等建立的“弱关联”,一般很难化解。不过只要不是此前被某关系广泛的人利用,那还是可以通过“打错了”逐渐减少的。但基于系统注册或绑定信息的傻瓜式关联,应该有办法快速解决。就是应该建立一个快捷通道,可证明“我就是我”,而“我不是他”。
例如,“要求银行解除自己手机号码与他人银行卡的绑定”,这不应该成为难题,手机号是我的,我有权决定是否接收某类信息,银行没有理由因为这是很久以前,由他人绑定的,就必须由他人来解除绑定。因为,这个手机号,实际与“他”没有任何关系,无论以前是否有过关联,我证明现在没有,就应该解除。否则如果这个“他”已经出国了或离世,这个问题就彻底无解了呢?肯定不应该。
为防止流程被他人利用,银行等设计严谨的流程是对的,但再严谨的流程,也应该给特殊的“可能性”留出解决通道,以避免一些极端不合理的可能性发生。这应该是基本要求。
更积极的做法是,对于长期不用的号码或账号,有关公司可以设置一个条件,如果满足了哪些条件,该账号将暂时处于沉默状态,除非用户激活,否则相关的提醒信息短信会暂停提供服务。
附:京华时报报道《手机换号“不解绑”存巨大风险》。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