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先来几个数据:
1、高德对比了2014年和2015年二季度北京、杭州、广州、深圳、上海这5个城市的各月拥堵延时指数。
相同季节的不同年份拥堵变化并未保持相同的拥堵态势,而是相反:2014年4-6月份,各城市的拥堵情况在逐月缓解,6月为季度最畅通月份;2015年的趋势完全相反,拥堵逐步加重,6月为季度最拥堵月份。

由此可以猜测,造成今年2季度各大城市拥堵逐月加重的原因,来自可以改变整体格局的宏观因素,而非特定城市的特定事件,如修路、大型活动等。
这些因素可能包括:汽车保有量每月间持续低速增长,2015年异常天气影响,以及用户出行结构的转变,即互联网专车、快车增加存量车的周转率,形成增量的出行需求(部分公交用户转而选择专车快车出行)。

2、上海。
上海市交通委测算发现,由于互联网专车企业的补贴政策,专车和出租车乘客中大约有30%是非刚需乘客。这意味着,这些原本会选择其他公共交通的乘客,现在却坐进了出租车或专车。道路没有变宽,上路的车却变得更多了,其余70%的乘客和更多市民的出行效率反而下降。(上海市交通委主任孙建平)
3、Uber。
最近看一些数据,对于Uber模式有些反思:这个模式对司机和乘客是双赢的,但是这个模式中忽略了“公共路网运营方”,如果一个城市的公共交通的投资早就设计为8成通过公共交通,2成通过私家车,那么Uber模式确实可能造成公共交通失控,最终成本还是所有纳税人分担。(来源@来去之间 )
再来一个例子。【上海破获首起专车司机刷单案:"双重身份"疯狂骗里程】专车司机同时扮演乘客,疯狂刷单,最高每月可以骗得上万元的刷单收入。专车司机中刷过最高一单竟然有四千元。带着乘客的手机,然后再带自己司机端的手机,买一张动车票,直接南京来回。
近日也和几位曾经开过专车、顺风车的司机谈过,由于公司补贴减少,开专车和顺风车的收益明显下降,“不干了”。最近媒体和微博也曝出多起这样的事件,专车司机多计里程多计费用,乘客支出甚至会增加数倍。
我不怀疑部分网络平台对专车管理有漏洞,也不相信那些专车“讹诈”乘客的事件都是真大,网络专车管理确实需要提升一个台阶。只有能够同时保证平台公司、司机、乘客利益的商业模式才能长久。网络平台高额补贴,即使能够避免司机骗补贴的方式(我听到一个更厉害的案例是,Uber司机在北京骗取了巨额补贴,不知真假),也不是一个长久之计。
专车高额补贴的缺陷:
1、快速放大了出租车类服务的需求,高德的报道和上海市交通委的数据都证明类似结果)。
2、导致原有的出租车服务环境恶化,专车高额补贴吸引了不少用户从传统的出租车转向了专车,降低了传统的出租车需求。
3、快速提高了互联网约车服务的门槛,构成商业垄断。可先回想一下滴滴打车和快的打车的高额补贴,结果是两家把网络约出租车市场打到了极致,除了他两家,其他家都很难生存,然后他们还合并了。
通过补贴,改变市场格局,培育一个新的市场机会,这种做法本没有错。在各个行业都有存在,传统的超市、商场开业也都有酬宾,餐饮等服务场所的打折优惠更高,在互联网服务上也普遍使用。
但到了互联网约车等 o2o
领域,由于过去两年来资本的密切关注,我们看到了很多表面光鲜的快速发展案例,看到了一些公司融资到了三期、四期,估值规模达到了数十亿,数百亿。在中关村西区创业大街附近,甚至天天可以看到“扫二维码送礼物”的促销台。但不得不说,这些
o2o 服务大都并未真正形成商业模式的突破,更不用说颠覆传统的商业,自身存活都是问题,更不用说,传统行业也在“
互联网”。
回到网络约车,看看管理行业对这个行业的看法和即将出台的规定:
建立动态监测调整机制,及时调整运力规模。具体到某个城市,运力规模总量及其具体配置方式,由城市人民政府根据实际情况自主确定。对巡游出租汽车实行数量调控,可在道路上巡游揽客,在站点候客,也可通过电信、互联网等方式提供运营服务。网络预约出租汽车实行准入管理,不得在道路上巡游揽客。一辆车只能接入一个网络约车平台。(交通部征求意见稿)
对于出租汽车实行数量管控,主要是有两个原因:一是出租汽车运营的时间长,特别是巡游出租汽车运营的效率较低,大量占用道路资源,具有不经济性、加剧交通拥堵等负外部性。二是避免从业人员盲目、非理性进入市场,形成行业无序竞争,造成出租汽车数量和质量的降低。(交通部徐亚华)
备注:转发不证明,我同意有交通部的意见,相反,我更认为,有关部委对互联网理解还远不够,大多数地方,只是给互联网约车这个新模式套上了传统出租车的规则,还回避问题,将大量的决策权交给了地方。
我对交通运输部《关于深化改革进一步推进出租汽车行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和《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的观点,见《推动出租车健康发展,婆婆交通部管得还有点多》,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