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合时宜的技术派分析批评,可能南辕北辙

(2015-03-02 09:14:36)
标签:

杂谈

柴静的“纪录片”一成为热点,不出意料,技术派们出动了,各路专家各显神通,到视频中找问题,然后发到了微博、微信上,甚至可以做到洋洋傻傻数千字。
这还不是最牛的,最牛的是,根本没有看视频,就能够指出内容中多处的严重问题,当然这后一类都是“砖家”,无论哪个领域,都能“拍砖”。

这里说的是前一种真正有料的“技术专家”,应该说他们所说所写的内容同样有价值。但如果时机不当,反而可能不仅未起到应有的效果,反而可能被利用、成为了武器。
技术派不会追究这些问题,柴静抽烟就不能说环保(刚才看到这些人被打脸了,柴静不抽烟),柴静开的车不环保(回应说,很少开),柴静的钱是谁资助的(还没能证明是不是自筹),柴静就是要搞垮中国制造业,经济将倒退(佩服这些人的联想能力),中石油、中石化等企业的股价将跌停(这一个又瑕疵的纪录片能有那么大能量吗,即使跌停也是庄家炒概念),柴静发布视频的时间点,为什么人民网、新华社等会推荐、评论。

真正的技术派更多说的是直接的技术问题,例如雾霾的真正来源,造成雾霾的原因,某处只提到皮毛,重点没有提到,某个术语或说法是错的,调查方法不科学,得出结论不准确,不能柴静女儿那个瘤与雾霾没什么关系,甚至那个东西就不应该叫瘤……应该说这些观点中很多都是很专业的,这些技术派专家如果直接PK的话,可以完胜柴静。

问题是,他们这么做是要证明什么呢?我相信,大多数人的目的是希望我们做各方面的改进,让我们所处的环境更好。柴静的目的是什么,好像也差不多(阴谋论除外)。

肯定有人会说,公开辩论有利于“理越辩越明”。十几年前我也是这么认为的,我很诚实地分析某公司(或新产品)的不足,希望它们能做得更好,但当我的观点或资料一次次被用做对手攻击它们的武器时,我知道了问题所在。不合时宜的技术派分析批评,很可能南辕北辙,不仅达不到你想要的目的,反而可能离得更远。

几点经验教训:
1、专业圈内部的讨论,并不一定适合直接面对普通大众。
2、针对个人的建议,并不一定适合公开。
3、当一件事成为社会焦点时,你发出自己的观点会不会起到积极的作用,是否应避开那个热潮?
4、你发出观点时,应采取怎样的策略,全说,还是说一部分,怎么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