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微信封杀微软小冰,奶茶妹妹式炒作触红线

标签:
it |

微软小冰被腾讯微信封杀,一点不意外,有媒体和专家解读为巨头矛盾升级,我反倒觉得很意外了。
小冰这样的机器人需不需要?很需要。在不断发展的“人-物”/“人-系统”信息交互中,机器人越来越重要了。例如在车联网中,为了摆脱对人直接操作的依赖,不同厂家的产品都不约而同地加入了人工智能工具支持,可以通过语音支持控制。在银行客户端(包括手机和电脑),在微信公共服务账号,大部分产品也采用了“人工智能”技术,将大量的共性问题先由机器回答,以减少人力成本。与语音识别,智能学习等相结合,智能机器人还有非常广阔的畅想空间。
但微软小冰的业务模式并不合理。
应该看到微信智能机器人主要用在两个领域,一是模仿人,与人“一对一”交互;二是作为公众平台的辅助,在一对多的平台中提供“一对一”的服务。核心部分都是“一对一”,也就是说,智能机器人只能获得直接与它交流的那个人的信息,以及与它之间交流那部分的对话内容,而不能超出这个范围。
微软小冰并不是这样,当看到小冰在多个群里活跃时,不知道群友们想到了没有,小冰获得了两个群友的特权,一是可以查看所有群友的信息,二是可以搜集所有群友的聊天记录。有人说了,微软说了,它们不会这么做。你信吗?反正我不信,微信也不信。微信自己也不能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把这些信息提供给第三方或给第三方这么做提供便利。这是一个业务流程的基本保证。
从网友的反应,也看到这一点,网友对小冰,从最开始的好奇到了烦恼和担心流量的无端耗费,甚至有网友说,已经由于受到微软小冰的垃圾信息“污染”而退出了多个群。
这些都说明,小冰的业务模式并不合理。被微信官方封杀,也就不意外了。
跳出产品本身,微软小冰的炒作,很符合奶茶妹妹式炒作特点,将某些特征发挥到了极致,可以短时间引爆眼球。但这也正好说明微软离“互联网思维”还很远,微软需要的是互联网产品,而不是互联网传播。作为聊天机器人、服务机器人这样的工具产品,只要定位合理,适当助力,完全可以在短时间内“俘获”大批用户,还记得开心网“偸菜”否?小冰炒作炒错了方向。
当然高密度曝光,对小冰来说不全是坏事,如果微软能借机调整产品方向,至少在传播上站到了一个较高的起点上。
对于微信管理者来说,小冰事件也再次暴露了两个问题。一是微信的产品和团队,在对传播细节的把控上还有一定的差距,尤其是在快速应对方面,微信、微博的应对周期以小时计算可能都太长。二是腾讯微信、微博、QQ等产品的不同账号都可以使用同一个“昵称”,易引起混淆,尤其是公众微信和微博这样的半开放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