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不扶?——谨防道德审判带来的误判

标签:
竞争情报微传播道德审判实验媒体报道it |
35岁外企女经理晕倒无人急救,死在深圳地铁口。痛心,但相关报道有明显问题。10点29分倒下;10点32分,一男一女两市民走到出口后又折返回查看后通知地铁工作人员;10点35分,地铁两工作人员赶到;11点04分,民警赶到现场;11点18分,急救人员到达现场。相关人都尽责,过路人没专业知识不扶更不应指责。另南方XX报已把新闻网页微博删除了(人民日报没删,并引用不同观点评论,原微博转发目前已超过2万)。
此后,深圳某报派出三路记者前往深圳4区8地点街头假摔进行测试人民爱心使得“扶不扶”问题。更几乎是一个闹剧。
从最初南方某报报道中的时间表和深圳晚报各“案例”看,重点将焦点归结到了“扶不扶”背后国人道德问题。这并不全面,报道中都有热心人上前询问、报警、拨打120急救电话、通知地铁工作人员,这些难道就不是救护吗?
作为非专业人士,不扶选择并不错。难道人人都是急救大夫吗?
-
【但愿有一天人人都是贾大成】@急救医生贾大成 提供的急救知识:发现有人晕倒在地,应立即轻拍双肩,大声呼唤。如意识丧失,立即检查有无呼吸(观察胸部有无起伏)。如有呼吸,取侧卧位,以防窒息;如无呼吸或喘息样呼吸,立即在病人两乳头之间连续用力快速按压,不必做口对口吹气。同时请人拨打120!
就在几个小时前,一个北京的媒体朋友在三环路上发现了一起疑似晕倒的问题,他没有“扶”,而是在微博上@平安北京 ,拨打报警电话和急救电话,其实能做到这样,已经很不错,我也不一定能做到,这就应该赞扬。
再回到那个假摔试验的公开报道,一个疑问,这样的报道会不会导致“不扶”的人更多呢?没人会为他人做戏浪费时间!应该看到无论外企女经理那个事件的监控过程还是某报试验报道的过程并没有一例不敢“扶”的情况,“不扶”和“不敢扶”之间并不是“=”。
此外“扶”并不是唯一选择,也不一定是最好选择,那个事件其实与扶不扶无关,路人已有了最快发应,需反思的是:1地铁属于高人流聚集区域,是否应有预案和员工培训,2急救赶到时间如何大幅缩短?3在急救赶到前,能否远程提供专业的指导?
如果媒体追这三点,而不是利用道德“大棒”谴责“不扶”而去打报警电话、急救电话,通知工作人员的做法,可能更有利于道德的提升。
抄@中国网络传播学会 汇总的四条微博:
-
【今日微议#记者假摔测爱心#】编者按:深圳晚报派出三路记者前往深圳4区8地点街头假摔进行测试人民爱心使得“扶不扶”问题再陷舆论风波。体验式采访因其真实可信之感被不少媒体广泛采用,然而欠思考地用谎言去验证真实往往会弄巧成拙。
-
#记者假摔测爱心#微议一via邵宇芳:“用谎言去测试谎言,得到的一定是谎言”。用“假摔”测爱心,或许意在呼唤国人道德,但采取“撒谎”的方式,却极容易造成误导,也未必能测出什么有效结果。所以说,“假摔求扶”这样的纯道德测试,可休矣。
-
#记者假摔测爱心#微议二@京华时评:虽然记者是假摔,但背后隐藏的社会问题却是真的。这次假摔测试,像一张试纸,试出了人心的美丑与纠结,试出了道德生态的复杂。当然,在直面内心之外,还需正视社会现实,让好人少些后顾之忧,人们的行动就会更果断、更普遍。by特约评论员陆文江http://t.cn/8FBW26f
-
#记者假摔测爱心#微议三@张泉灵:仅以扶为道德标准太让人无语。文中数次测试都有人上前询问、报警打120,为啥非要扶才算呢?!很多种病,昏迷倒地是不能随便扶起或摇晃病人的!就算记者及时制止了了打120的好心人,您也占了讯道资源好不好!您也让好心人遭遇狼来了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