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试析动态折线式资费方案优缺点

(2009-03-09 11:17:33)
标签:

通信

资费

315

营销

it

杨培芳老师是我非常敬重的一位电信业专家,其在推进经济学在中国通信业的应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我也有幸能够多次倾听他的教诲。

最近杨培芳老师提出了“‘动态折线式’统一资费方案”,其内容简单说,就是采用类似个人所得税收取办法为通信服务计费,不过与个人所得税累进计税方式不同,其采取了“随着消费数量增加,不断向下调整资费标准”的计费办法。

例如:某通信公司实行5级动态折线费率,每月打0-10分钟电话,每分钟按0.20元收费。每月累计超过10分钟,不超过100分钟,每分钟按0.4元收费,每月累计100分钟以后,超过部分按每分钟0.2元收费;超过200分钟,自动转为每分钟0.1元收费,超过300分钟就变成0.05元;直至最后封顶。其它通信业务比如宽带上网等收费可以与此类同,运营商可根据不同地域环境和不同竞争策略采用7折线、9折线或者13折线模式,也可以根据管制政策采取一定范围的价格浮动。

杨老师将“‘动态折线式’统一资费方案”总结为如下公式:

Ym=K1(T0――T1)+K2(T1――T2)+ - - -Kn(Tn-1――Tn)         

其中:Ym为某通信用户使用某服务功能的按月计费总额

     K0—-Kn为符合某种生长曲线形式的动态变化费率,单位:元/分钟(注:Kn可以等于零,此时资费为按月封顶制)

     T0--T1―――Tn-1――Tn为每月发生的通信分钟数区间,n 是1―― ∞的整数。

这里班门弄斧,对杨老师“‘动态折线式’统一资费方案”做一个简单的分析。

采用该方案的好处有:

1. 扭转目前复式计次体系和上千种资费套餐越来越不透明的局面。

2. 随着消费额度增加,资费逐渐降低,可以刺激消费者多消费,从而实现运营商和消费者双赢。

3. 消费者可以明明白白消费。

4. 运营商可以降低计费系统难度。

5. 有利于第三方监管和各运营商之间相互比较。

 

但个人认为,“‘动态折线式’统一资费方案”仍有一些不足。

1. 从理解角度看,普通消费者不易理解计费规则。

近日,杨培芳老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简单、透明应该是运营商制定资费的基本原则,任何模糊、复杂的计费方式都会阻碍通信服务的发展。”我一个通俗的说法也经常被人引用,即:资费标准应该能够让初中文化程度的老大妈在不借助帮助的情况下看明白。

“‘动态折线式’统一资费方案”中累计计费模式,对普通消费者来说理解有一定的困难。折线分级数量增加将导致理解难度不断增加。多电信业务如同时采用“‘动态折线式’统一资费方案”计费,理解难度将更大。

2. 从业务推广角度看,其将限制新业务的营销。

一般说来,电信资费一旦确定后将曾不断下降趋势。“‘动态折线式’统一资费方案”对用户已经熟知并经常服务、资费趋于稳定的语音、短消息、上网流量费计费会有很好的效果。但如果为新业务设计“动态折线式”资费,建一个比较高的进入门槛,这将限制消费者试用新业务。相对来说,目前运营商采用的较低的入门套餐资费更有利于用户加入。

3. 从客户服务看,不利于多样化的用户细分。

可以想见,随着三大运营商3G业务展开,差异化的客户服务将成为运营商之间竞争的重要手段,如采用相对统一的计费标准,将增加运营商用户细分的难度(除按资费额度细分外),这将不利于运营商提供差异化的附加服务。

4. 从营销角度看,其对多业务融合营销支持有限。

目前三大运营商都是全业务运营商,运营商也同时提供多项业务,多业务组合营销成为运营商形成差异化竞争的重要手段,如加入语音套餐送短信,加入移动宽带套餐送话费,亲情号码通话低资费或免费,固网、宽带、移动电话捆绑等等。如果仍有该模式分别计费并汇总,将非常复杂,且不利于运营商宣传。

5. 从竞争角度看,其较难应对竞争对手策略调整,尤其是快速的、短期内的多次调整。

由于该方案将业务做了细分,通过服务差异性降低竞争对手新促销方案的能力将减弱,运营商之间的竞争将主要出现在各业务的资费上“折线”规则调整上,由于资费同质化,竞争将异常激烈,而如果经常更改“折线”规则,无论对运营商,还是对消费者,都将显得混乱,增加抱怨,降低满意度。 

以上简单对“‘动态折线式’统一资费方案”做了一个分析,由于时间仓促,考虑不足希望杨老师谅解。

我相信,杨老师推出“‘动态折线式’统一资费方案”的目的,和我的目的是一致的,运营商五花八门的繁杂套餐应该大幅消减,应该做到让运营商清清楚楚服务,消费者明明白白消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