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电信竞争情报it |
(本文为网易专栏电信业竞争分析第六篇文章,未经许可请勿转载,谢谢合作)
摘要:IT企业对具有工作经验的成熟人才竞争已经越来越激烈,且已经不再受地理位置的限制。
曾经软件人才是最吃香的人才,因此几十所大学都成立软件学院,民办的软件人才培养也风起云涌。前几年的11月,各大学毕业生供需见面会开始前,设备商、运营商、软件公司已经安排好了详细的日程,力争在最短时间内跑遍行业相关著名大学,希望一个优秀人才也不错过。
随着人才之间的竞争加剧,有经验、高素质的人才成为企业的最爱。人才竞争已经从应届毕业生转移到了具备一定工作经验的“成熟”研究人员。多数公司招聘人才明确要求有一定的工作经验。
以下场景在多个公司都有过上演,某公司一研究部门电话陆续响起,电话那面是为一个竞争对手服务的猎头公司,猎头对公司的薪资情况非常了解,且都承诺了30%以上的收入增长。相比之下,TD-SCDMA芯片商凯明要关门的消息一传出,华为技术、大唐电信的招聘车就开到了凯明公司门口。这就应该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成熟人才争夺已成为IT竞争的一个重要手段,原因主要是IT人才流动性大、忠诚度不高,同时企业急于尽快获得收益。
下面以电信设备研发竞争为例,做进一步的阐述。电信设备制造商是典型的人才密集型企业,而电信研发竞争可以理解为基于人年的激烈博弈(注:1人年等于1个人工作一年)。由于有雄厚的资金支持,设备商的研发机构,甚至比专业研究机构的人才密度还高,一个设备商在一个城市的研发中心就可能有数千人,研发人员大都具有硕士、博士学位。
近两年中国没有发放3G牌照,但开拓海外市场,TD-SCDMA技术演进,固网移动融合研究等等,也都需要大量的研发人才。中兴通讯、华为技术采取了WCDMA、CDMA2000、TD-SCDMA三条腿走路的策略,WIMAX成为3G标准后,又分别投入了上千人从事相关研发工作。据说截止去年初,华为在3G的研发上已投入了40亿元,在NGN上的投资超过10亿元。
由于大量人才聚集,小小一个研发项目可能就需要数人年,因此各公司都建立了严格的研发项目流程。人才相似、流程相近,这导致竞争更多是在拼投入,哪个公司投入的人力资源实力更雄厚,研发进度就快,就更可能通过申请专利、控制标准获得领先优势。由于人才密集程度高,电信企业的研发中创新、技术突破成为正常的结果或步骤,研发布局和资源投入成为非常重要的竞争因素。
为适应此特点,领先的国际电信设备商都根据全球人才发布特点,建立了遍布全球的研发机构和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全球研发管理平台,以尽可能充分地利用全球人才,高效研发产品。
而为提高研发进度或获得领先的研发成果,电信公司之间的合并、收购不断,而拥有技术的小公司被高溢价收购的例子也很多,甚至还没有盈利的公司就可以被以数千万美元收购。
为降低企业风险,同时也为在某个产品线发展中获得收益,竞争对手可以走到一起。凯明、T3G的出现都是如此,华为技术和西门子成立合资公司鼎桥科技也出于类似的目的。
规模较小的公司虽然比大公司更有活力,更勇于创新,但由于受到资源限制,很难象大公司那样持续、高强度的投入,很难在研发、营销、战略上都保持优势,在未来不确定时,很难在多个产品线上同时投入以降低风险。因此,港湾很难逃脱被收购的命运。
但成熟人才聘用成本高,且已形成自身特点,融入公司困难,这本身对公司来说,就是一个考验,应引起有人力资源部门的关注。只有建设一个能令人才满意的环境,才可能充分发挥其应用的作用。
另一个近期的IT人才热点是网络游戏。随着网络游戏的火爆,网游研发人才、动漫制作人才、UT设计人才之争显得更加激烈,竞争手段也不断创新。多款网络游戏是公司和研发团队合作的结果(这样的例子很多,这里就不点名了,以免造成误解),而研发团队独立后成立的新网游公司可能在早期就获得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美元的资金。有成功经验的网游推广人员,也具备了与企业讨价还价的条件,而盛大更公开承诺给网游团队股份。由于网游游戏的投入少、见效快,因此其人才特点与电信基于人年的竞争不同,这里就不详述了。
相关:
大唐移动只求自保 疑弃TD龙头之争 [原创 5/12/2008]
TD商用信心不足将压垮产业链 [原创 5/6/2008]
中国互联网的“资本竞争力”
[原创 5/5/2008]
电信业竞争分析系列文章:
系列文章之五:电信产业链竞争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系列文章之四:手机电视标准从互斥走向合作是大势
系列文章之三:电信重组及3G牌照发放乱局综述
系列文章之二:TD设备市场“七雄”争霸
系列文章之一:电信运营市场亟待重组但无十全方案